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铝山 《甘肃教育》2011,(19):90-90
教育专家曾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对我国某地的小学生进行测试,竟有大部分学生得出的答案是: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测试的结果和专家的话语使我们教师很震惊。那么,怎样才能“不要把学生越教越笨”,而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思维灵活,应在教学中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云峰 《成才之路》2010,(27):23-24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我国小学和初中的测试中,竟有好多学生得出船长43岁的答案。在法国,有好多学生也得出同样的答案。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讲述的。简单的问题,如此的回答,难道不令人深省吗?  相似文献   

3.
一次,笔者和几位教师朋友聊到了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经举的“船长的年龄”问题:“有一条船,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这个本来无解的问题,中国的被测学生中却有92%的学生得出了“75-32=43(岁)”的结论。这个结果让人唏嘘,我们纷纷感叹学生不注意审题,被思维定势牵着走。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师给他的学生出了一道十分奇怪的算术题:有一条船,船上装着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有教育专家在全世界一些国家的有关学校进行了测验,结果,法国学生有64%答:75—32=43岁;中国学生90%也答:43岁。许多国家的学生无答案。  相似文献   

5.
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夹杂在数学里对学生进行测试航行在大海的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上的船长几岁芽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首先拿来考法国学生,结果64%的法国学生回答75-32=43,船长为43岁.还有5%的学生回答75+32=107,船长107岁.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疑惑,是不是媒体在胡编乱造芽于是,有人拿这道题来测试中国的中小学生.结果回答43岁的比例超过法国,甚至还有高中学生也答43岁的.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能这样计算吗芽显然不能,但他们还是这样算了.虽然现实世界99%的问题是不会有一种确定的答案的,但同学们“身经百…  相似文献   

6.
孟庆芳  曹中原 《师道》2005,(2):16-16
有个笑话说: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专家断言,如果有中小学生作出答案。那就说明老师把学生教笨了。据悉,用这道“题”测试我国沿海某市的中小学生,结果作出答案的竟高达92%,因为学生相信老师给出的题目都是有答案的。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大张奠宇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曾提到过一个欧洲教育笑话: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多大?美国的小学生有40%说船长43岁(60%的回答此题不能做),因为75和32相加和为107,不会是船长的岁数,相乘和相除也不合适,因此只能相减得43岁。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A·匈费尔德说:“这是我们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例子。”那么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张教授请有关教师做了测试,浙江奉化某小学四年级78名学生中只有6名学生说此题不能做,仅占8%,大多数的答案是43岁,另一个答案是53.5岁(即取平均数)…  相似文献   

8.
不要把学生教“懂”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我国小学和初中的测试中,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船长43岁的答案。简单的问题,如此的回答,难道不令人深省吗?这不能不说与我们长期不进行“问题”意识培养和训练不无关系。我认为“问题”意识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予以重视。 事实上,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发问。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进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进行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过程机理的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也不能说这个问题没水平,那个问题没深度,更不能视提出的问题荒谬。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按事先备好的教案向学生提问:“小蝌蚪是用什么办法找妈妈的?”有学生说:“它一个一个问着找。”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当我肯定他的回答时,另有一个学生答道:“小蝌蚪这样一个一个问别人来找妈妈,是最不聪明的办法!”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我想到学生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就问:“那你说小蝌蚪该用什么好办法找妈妈呢?”“现在条件先进了,小蝌蚪只要写一则《寻妈妈启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下,不就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青蛙妈妈也可以写一个《寻儿启事》,写上蝌蚪的样子和…  相似文献   

10.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11.
习惯与创新     
有人将这样一个问题夹杂在数学题中对学生进行测试: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里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上的船长几岁?这道题目,教育研究者首先拿来考法国学生,结果64%的法国学生回答说:“75-32=43,船长为43岁。”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疑惑,是不是媒体为制造轰动在胡编乱造?于是,有人拿这道题来测试中国的中小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回答“43岁”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与创新     
①有人将这样一个问题夹杂在数学题中对学生进行测试:航行在大海上的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请问这条船的船长几岁?这道题目,教育研究者首先拿来考法国学生,结果64%的法国学生回答说:“75-32=43,船长为43岁。”看到这样的一则报道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疑惑,是不是媒体为制造  相似文献   

13.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14.
朱国忠 《青年教师》2005,(12):35-37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5.
某大公司老板有急事要找一名职员,他拨通了这个职员家的电话,听到一个孩子低声说:“喂?”老板问:“你爸爸在家吗?”“在。”小孩悄声说。“请他接电话好吗?”老板问。令老板惊讶的是,小家伙低声说:“不行。”老板想跟一个大人说话,于是又问:“你妈妈在家吗?”“在。”“请她接电话好吗?”小家伙又低声答道:“不行。”老板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一个人在家,决定让照看孩子的人捎个口信。“家里还有别人吗?”老板问。“有,”小孩低声说,“还有一个警察。”老板很奇怪怎么会有警察在这个职员家里,于是问:“让那个警察接电…  相似文献   

16.
一、课前絮语:一个题目有多少种答案?我曾经问过同学们:“6减去3能有几个答案?”同学们瞪大着眼睛看看我,再看看黑板,再看看我。如果那么多条“视线”竖起来,教室里肯定全是感叹号!“嘻嘻———”一个小男生没开口就笑,他说,“6减去3还是等于6———因为6只狼,把3只兔子吃了,还剩6只狼。”语音刚落,另一个同学便接了下去:“如果6只狼把3只兔子吃了,却又生下3只狼,共有几只狼?”“哈哈———哈!”大家一边笑一边叫,这能算答案吗?在一片欢笑声中,又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六角形,又在两条对边上画下一条线…  相似文献   

17.
美国第三次全国进展评估中的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个士兵,现有1128个士兵需用卡车送到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测试结果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答案。学生的答案,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他们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真实问题,而是把题目看成是老师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需做的只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不少学生在数学课上,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去考虑其他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小学三年级一次复习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全班48名同学游三峡大坝,坛子岭景点购票须知: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50人以上,按每人8元收费,问:应该怎样购票?题目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48×10=480(元),老师问一名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这名学生说:“我们有48人,每人10元,48人乘以10元,等于480元”。老师问:能不能少出点钱呢?学生说:“不能,因为我们只有48人,不够50人以上,不能按每人8元购团体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江珊 《课外阅读》2009,(16):6-6
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