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品信息     
正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推出单行本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2015年在《收获》刊出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长达35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开端,一个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司的上海老头被误会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在经历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抛入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的褶皱之中……在小说的下部中,他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丧失赖以生存的根本,被迫逃离林窟,重新走  相似文献   

2.
新闻一束     
正《收获》年度文学排行榜发布日前,一份全新的文学榜单"《收获》文学排行榜"首次亮相。"《收获》文学排行榜"系列评选,是庆祝《收获》一甲子诞辰的文学活动之一。吴亮的《朝霞》、尹学芸的《李海叔叔》、弋舟的《随园》分别位列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2016"《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排行榜名单:1.《朝霞》吴亮、2.《望春风》格非、3.《匿名》王安忆、4.《人境》刘继明、5.《极花》贾平凹、6.《出家》张忌、7.《大风》李凤群、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在大众眼里只是色情小说,数百年来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芮效卫(David Roy)看来,《金瓶梅》不仅是中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芮氏毕其一生研究和翻译《金瓶梅》,不仅为英语世界奉献了第一部完整的《金瓶梅》英译本,而且以其独特的"全译"理念、高超的翻译技巧和详尽的文后注释将《金瓶梅》变成一部中国(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受到西方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高度认同。研究芮氏的"全译"策略,不仅有益于我们认识微观层面的文学文本翻译,更能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战略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作。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但又带来另一种不幸,它被安在潮流的规限里,完全离开小说的本意。在此,趁作序近水楼台,当为自己辩解几句。""我想说的是,小说的第一部应是不尽如人意,小说家陈村曾  相似文献   

6.
秦斯 《海外英语》2014,(9):139-140
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为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2010年该书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译者为谷启楠。在各类翻译中,误译现象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如此。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及分类,在严复"信达雅"翻译理念关照下对有意和无意误译作出简要阐释,然后将通过比较阅读原著《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和谷启楠译本(以下简称为谷译),浅谈谷译中的无意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7.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8.
作为坚定的文化启蒙者和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译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鲁迅文学"走出去"及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本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英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其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9.
陈妍颖 《海外英语》2014,(5):106-107,109
小说的文体特征与作品的主题和美学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学文体学不仅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在文学翻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了《布里尔小姐》的翻译,旨在说明只有对原文的文体特征有了充分的把握,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文体意识,译者才能避免"假象对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当今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晚清和改革开放后小说的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国翻译的新时代.为了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因素对《新小说》和《译林》中的小说翻译的影响,从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方面研究其文学翻译的制约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今后的文学翻译也可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意象翻译直接涉及到原作的主题是否传达准确,同时也是各国词汇和文化交流的过程。意象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的目的,除了再现原作的艺术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各民族文化氛围,再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差异,打破文化障碍,寻求文化的多元。莫言的小说《酒国》具有很强的意象性,在这部作品中,意象不仅传达着作品的主旨,还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一束     
正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颁奖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日前在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揭晓并颁奖。本次排行榜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长篇非虚构4个门类,每个门类评出10部(篇)作品。李洱以《应物兄》摘得长篇小说榜首,王安忆《考工记》、贾平凹《山本》等入选;中篇小说榜由迟子建《候鸟的勇敢》领衔,周嘉宁、林森分别以《基本美》《海里岸上》紧随其后;班宇的《逍遥游》拔得短篇  相似文献   

15.
话剧《金锁记》是王安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从小说改编成剧本,王安忆延续了经典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情节的增删、风格的改写,《金锁记》的底色从“苍凉”变得明亮,王安忆也在根植于原著与表达自我中找到了平衡。任何作品的改动都有得失两方面,对剧本改编的要素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王安忆剧本改编之得失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历次对外应战中相继失败,于是割地赔款、耗财受辱,国家危机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反对洋务派只知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哲学和文学.在翻译文学方面,虽然以前已经出现了《意拾喻言》、《昕夕闲谈》和《百年一觉》等翻译小说,可是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不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翻译文学开始兴起.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非常重视小说的功利性,一方面他翻译了《佳人奇遇》等外国小说,另一方面他写了《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理论文章,提倡翻译外国小说.  相似文献   

17.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何婷 《现代语文》2007,(4):44-46
王安忆2005年的小说《遍地枭雄》继承了以往小说的风格:民间视角和对孤独心理的诠释。与其它作品不同,《遍地枭雄》中不仅以男性为主角,王安忆还用审美的笔触,给小说贯注了浓厚的古典浪漫主义情调,创造了另一个自由浪漫的自在世界,对个体存在方式的追寻方式既有质疑与怀念,更有着自由的浪漫美感。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相差甚远。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对文化进行翻译补偿。本文以莫言小说《变》的英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补偿现象为例,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和角力转化为十分和谐的共处,令译本呈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力与美。对《长恨歌》的译介研究不仅仅是特定文学文本的个案解析,更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