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是①行文铺张扬厉,结构规模宏大,②词汇丰富华丽,描写形象细腻;③风格阳刚壮美,间以阴柔俊秀;④语言或整或散,音韵和谐悦耳.  相似文献   

2.
汉代辞赋已呈现诙谐幽默与游戏的色彩,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赋中的娱游之思、江海之景、劝诱与讽谏之言是游戏笔墨的渲染,人物、情节与场景皆为子虚乌有式的虚构,铺陈、排偶、全景书写体现出穷极夸饰的叙事等特点,对后世文学的游戏化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狩猎赋是汉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中虽多有夸张纹饰之语,但很多描写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对子虚赋、上林赋中狩猎动词的分析来推究古代狩猎活动中所常用的工具与手段。  相似文献   

4.
郭璞注书繁多,内容广泛。本文从文学角度,对郭璞注《子虚赋》、《上林赋》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郭璞注《子虚赋》、《上林赋》的内容、方法及体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天子游猎赋》 ,《史记》、《汉书》本传连为一篇 ,但从时间来看 ,《子虚赋》本作于梁孝王时 ,而后者则作于武帝建元三年或稍后 ,参《史记》、《汉书》本传及《汉书·东方朔传》。《史记》、《汉书》本传将二赋连为一篇 ,盖主要是从二赋内容及形式的连贯来考虑的 ,而本传所谓的“赋奏 ,天子以为郎” ,则单指奏《天子游猎赋》 ,非指二赋同时奏上。又 ,《子虚赋》开头“而无是公在焉”一句 ,亦非原有 ,而是后来加进去的。据《隋书·儒林传》及《史通·序传》称 ,相如本有《自序》之作 ,而司马迁作传盖本于其《自序》。…  相似文献   

6.
<文选>所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原为一篇,其创作当开始于建元六年,定稿当在元光元年五月至九月间;<子虚赋>部分当完成于建元六年秋稍前,<上林赋>部分当作于建元六年底至元光元年五月稍后.学术界将王褒的<洞箫赋>系年于神爵元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对王褒入朝时间和卒年缺乏考证.王褒入朝当始于神爵元年.王褒之卒年,当在甘露四年或黄龙元年.其<洞箫赋>当作于五凤三年.  相似文献   

7.
赋在我国品种繁多的古典文学中,属于源远流长的体裁之一。但是近五十余年来,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它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本文通过对西汉时期畋猎赋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美学思想的分析研究,来向人们展示西汉时期的畋猎赋所呈现出的特有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杨朔同志是当代散文领域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作家。他擅长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写,以小喻大,刻划人民群众的气质,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社会的风貌。《茶花赋》正是这样的作品。它写于一九六一年,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作者怀着无限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艺术家特有的慧眼,透过祖国上空的乌云,看到光明灿烂的未来。满怀激情,挥毫临墨,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它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9.
《子虚赋》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第一篇作品,现已亡佚。本文在考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子虚赋》是为讽谏梁孝王的奢靡游乐而作,内容取材于梁地风物、梁孝王的奢靡状况和游乐场景等,以梁孝王游猎为主线,以子虚乌有对答的形式展开,虽与《天子游猎赋》的行文形式差不多,但内容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成都人。汉武帝时被任为郎,曾奉命出使西南夷,沟通汉与少数民族关系,对巩固西南边疆起过积极作用。他是汉赋的代表作家,他的赋流传到今天的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等篇。其中以《子虚》、《上林》赋为最著名。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先于汉赋的经史子集作品中田猎题材的发展状况有所概述的基础上,认为田猎题材在汉赋中发展到鼎盛,从枚乘《七发》到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所呈现出的奠基历程功不可没。《七发》作为田猎赋的先声之作,其所开启的程式化创作思路、铺陈的艺术、极致的美学追求和欲抑先扬的讽刺艺术,在被《子虚上林赋》继承发展的过程中趋于定形和成熟,以其模板式影响奠定了后世田猎赋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邓稳 《天中学刊》2023,(6):42-47
司马迁评《子虚上林赋》“卒章归之节俭,因以风谏”,考司马相如此赋作于建元三年之前,其时及此前汉廷并无奢侈之虞,且与相如《难蜀父老》等文思想不合。从齐、楚设喻的角度,即从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所代表的实体楚国、齐国、汉廷论析,可知《子虚上林赋》主旨在“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东方诸侯齐、楚臣服于西方天子,在文学层面上促成华夏民族统一精神的实现;天子“出德号,省刑罚……与天下为始”则把华夏民族的统一理想置于高远、坚实的文明基础之上。司马相如与董仲舒、公孙弘等共同促进了汉朝由黄老无为之治向“彬彬多文学之士”的文治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临死之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已经深深定格在我们的心中。笔认为,《窦娥冤》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作善于在剧本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这一艺术手法,使读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冤屈和无奈。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张兰花 《文教资料》2005,(18):58-59
苏轼《前赤壁赋》中箫的描写具有以箫生波,由乐转悲,吐露壮志难酬的幽怨;以箫生情,飘逸灵动,营造悲美的画境;以箫为媒,走进内心,开启抒发哲理的序曲等三方面的独特功效,由此探知苏轼在文学中用箫意象释理抒怀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6.
照应,是作文常用的一种前后互相关照呼应的艺术手法。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据我看莫过于峻青的《雄关赋》了。标题中“雄关”一词,是物体的山海关和作者由此升华出的一种理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的统一体。可以说“雄关”  相似文献   

17.
《长笛赋》是汉代音乐赋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描写长笛演奏艺术为重点,对制笛之竹的艺术潜质作了生动的揭示,对长笛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进行了充分渲染,对文人君子不识长笛艺术的当代价值发出强烈的感叹。《长笛赋》有着与《洞箫赋》截然不同的创作动因与宗旨。这既是马融人生经历及人生定位的折射,也是其审美取向的艺术显现。  相似文献   

18.
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情真意远的思想寄托,在汉赋一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为历代所瞩目。它具有一种怎样的美呢?品味其中,深切地感觉到它那脱俗的气息,自然清丽的意境创造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高洁志向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深思考。司空图《诗品·疏野》说:“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意思是(一)表现出真率的思想感情;(二)善于囊括万物为我所用;(三)文风平实自然、质朴无华。如果具备了这些特征便是得了疏野的真谛。《归田赋》自我表现真率无羁,并且大胆地将万事万物集于“我”所伸扬的掌握之中,为“我”左右,亦以此为趣,以此为美,这正是野趣美的集中表现。以下从几点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幻为特征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虽写狐鬼精魅,但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他在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弊端时,敏锐地抓住社会的细胞——家庭,加以深入地剖析。蒲松龄在《聊斋》中描绘了百家图景.既写出了一些家庭的和睦欢乐,也描述了更多家庭的悲惨不幸,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本文所探讨的是后者.着重分析夫妇、嫡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方面发生的矛盾冲突.藉此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及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