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红梅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1):91-94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桂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128-130
《文心雕龙》首开文学接受理论之先河,从鉴赏主、客体和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提出了“音实难知”的现象,并分析了其主、客体原因,揭示了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莉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7-10
本文从“知音”一词的词源来历,及全文的篇章结构论述了《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方面的专论。在列举了四种容易出现的审美心理误区后,刘勰提出了鉴赏的基础、素养、原则、方法、途径等问题,并一一进行了理论阐述。刘勰的贡献表现在他对鉴赏中审美情感的强调和对鉴赏过程认识阶段的分析,他的不足是对鉴赏能够反作用于创作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学的角度切入《文心雕龙·知音》,通过对知音式鉴赏过程的考察发现刘勰在文中提出了“玩绎”美学观,并由此得出刘勰的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其审美结构表现为逐层推进式,分别为语言层、情感层和意蕴层。 相似文献
5.
6.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20,(1):125-128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7.
朱供罗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5):105-108
圆形思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主体以“圆”的形式思考着广阔无限的对象,通过对对象的系统、综合、动态的考察,以求得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和本质认识,并以求得“深邃的理性智慧为最高境界”。《知音》体现了刘勰的圆形思维,其中,结构之圆对应于圆形思维的形式,理论之圆对应于圆形思维的结果,论述之圆则体现了圆形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淑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4-88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潜存着丰厚的文学接受意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接受批评实践,以刘勰的知音论为代表,从郢书燕说到误读造妙、从入出有道到得意会心、从想象自得到知音见异,通过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来把握和生成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活动内在地契合了接受理论的实质与内核,具有东方式的独到理论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首开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 ,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 ,提出了“知音难”的现象 ,讨论了知音难的主客体原因 ,揭示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 ,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见异"概念,用"形器易征"与"文情难鉴"作对比,引出识鉴"文情"问题.鉴照"文情"的三个条件:一、圆该,二、博观,三、见异.鉴照"文情"的标志--见异,其内涵包括同中之异、众见中之异者和某物或某事的特质等."见异"是获取"知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1.
12.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背景,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学为前提,针对审美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转变高师声乐教师教学观念、加强高师声乐教师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的体验、紧扣情感因素,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审美感受的高师声乐课程审美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6):34-39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慧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127-129
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发挥作用之处,正是德育、智育无能为力之处。 相似文献
16.
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机制进行了剖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姜晓云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3(1)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 ,刘勰认为 :“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一方面将“文心”指向创作过程的起点即写作的本质 ,认为“文心”的生成与抒发是自然的 ;另一方面又将“文心”指向创作的终点即写作的目的 ,认为要发挥文章传统的政治伦理功用。当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时 ,又主张“情与气谐”式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历史阶段,儒学衰落.玄学兴起,士人们从庙堂政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走向历史的前台.在大起大落、盛衰荣枯频繁交替的时代里,士人们在或超脱、或悲痛、或忧愁、或歌、或哭之中凌空高蹈、张扬个性,演绎了时代人与文的丰富主题,呈现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文士们骋才使气,扬葩振藻,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独特的文坛画卷. 相似文献
20.
党莉莉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63-65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美学理论从距离这一特殊角度描述了审美过程中既有距离又有人情的矛盾,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统一在距离这一概念之中,这符合审美实践经验.以此为依据,论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