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人一生幸福的可能。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决定了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过程。校外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通过创设活动,让青少年从中获得美好体验,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帮助青少年获得幸福。致力于帮助青少年获得幸福的校外教育在活动创设上要重视活动的知识性、德育性和探索性。  相似文献   

3.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幸福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引领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从精神层面看,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自我生命价值与教育价值的统一,是享受与发展的统一,是教师主观努力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命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理想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6.
论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没有专门的教育学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和关于人的理念里都蕴涵着教育的哲理,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阶段、道德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幸福教育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视野。但有不少论述把幸福教育分别等同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观教育和愉快教育,走入了幸福教育的误区。产生误区的原因是这几种教育概念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之所以强调是误区,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幸福教育不是一种口号、模式或专题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其过程本身应是幸福的过程。幸福教育可以分别从伦理的、心理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应当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它是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其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对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所有制的属性和国际上大学通用的命名原则,提出将“民办、改称“私立”为宜。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反对民办教育“营私性”的思潮。指出世界著名私立大学创办人都有正确办学理念,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对困扰民办大学的办学经费问题提出了探讨性的解决办法。认为正确处理好民办大学董事会“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是民办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并具有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幸福感缺失已经成为现如今的一大教育问题,大学生缺乏获取幸福的能力、功利性观念严重、挫折承受力低、缺乏积极人格等已经构成了现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印象。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本文简单阐述了幸福心理学视阈下增强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内容以及幸福心理学视阈下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实现途径,期望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①重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上的应用。②把艺术元素引入思想政治课中。③鼓励学生走出去,尝试用学到的理论理解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④要善于利用激励艺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的情势下谈论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和体系 ,以便廓清背景、清点问题、梳理线索、探索思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至少应包括 :在 2 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审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从对最近 2 0年中国社会转折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理性分析中廓清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境遇 ;从哲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三个面向”的视野中估价中国目前哲学研究的实绩与困境 ;在“三足鼎立”的格局和态势中把握当代哲学问题演进的轨迹、逻辑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18.
哲学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形上力量,是一个民族创新意识的核心。哲学教育是造化哲学精神的必然途径。哲学教育应着力培养人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实践意识、个性意识和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受教育主体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学过程中的不公正等公正缺失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现实中,教育公正无疑对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通过改善民众的经济生活条件、提高民众的社会生活地位、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满足民众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提升民众幸福感.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应当通过强化教育公正意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系统、加快教育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教育公正的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on findings derived as part of a two-year project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s Daphne III scheme, involv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seven partner organisations across six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roject involved an evaluation,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ocus groups, of domestic abuse prevention education programmes delivered in schools in the UK, France and Spa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from the UK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conducted with young people aged 10–11 years, and 13–14 years to explore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intervention delivered in their school. The focus group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for service providers in this area: young people can misunderstand issues related to domestic abuse, especially the role of power and control within relationships;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educators giving young people free expression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and challenging sexism and other prejudices; and boys can become disengaged with gender-based interventions. These issues point towards three key considerations when implementing a domestic abuse preventio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content (the w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the how); and whether teachers or external organisations should deliver the programme (the wh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