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林 《快乐阅读》2011,(24):20-21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也能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学情感呢?首先,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要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深厚情感,就必须对该职业有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2.
缪栋英 《考试周刊》2012,(62):61-61
语文教学应渗透情感。当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三者沟通融合,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而且也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学情感呢? 首先,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想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深厚情感,就必须对该职业有深刻的认识。既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又要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样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复杂繁重的工作,自觉地更新教育教  相似文献   

4.
刘正霞 《贵州教育》2011,(16):37-38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在阅读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阅读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平静学生浮躁的心。阅读支撑起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语文,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管理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情感与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敏感与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之一。因为在时代的变革中,学生渴望理鳃、渴望尊重,渴望信任、渴望情感交流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班主任真挚的情感可以感动学生,并激发其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对生活感悟,来源于对学生热爱。有人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不正确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和丰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是架设在学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感悟,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能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把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学生阅读现状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眼中,阅读教学完全服务于考试,这样的片面理解导致阅读教学沦为了知  相似文献   

10.
茅燕娟 《教师》2010,(33):74-74
阅读是情感的有效载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从本质意义而言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全面的体验、深刻的感悟等心灵活动,让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自然释放出个性的真情。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作品。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产生:新课程要求与学生现状。 《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别强调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露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解读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如下信息:一是新课标强调学生用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教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天地广阔、资源丰富,选材灵活、兼顾方便,彼此促进、互利双赢等许多优势.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教师身教是其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所选例证既能发挥揭示语言规律的功能,又能起到情感熏陶的作用;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让学生重点阅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作品;与此同时,通过教师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力求使民族精神教育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情感管理的理论认为,人都是需要他人尊重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对关爱、情谊的渴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情感融入其中,可以大大缩小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讲究艺术氛围,在音乐教育中,情感唤醒和音乐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将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完美融合,要通过感动自己感染学生、营造氛围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表现中产生情感共鸣、利用互动式课堂师生共参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音乐课堂成为中学生精神情感体验与感受之地。  相似文献   

16.
廖杨琴 《今日教育》2012,(10):65-65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借助视觉形象表达观点的强烈渴望,直接影响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因而,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赏析美术作品,实现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的交流感应。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体会种种与人的心理结构相对应的东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当前的一定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精神生活高度、多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情感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个人的荣誉感、集体观念、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所面对的群体都是有思维有感情的,而情感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中得到出肯定的积极的效应,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和历史、现实的对话,是和高尚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活动。日常阅读教学的任务可以归纳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通过引导学生深究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的投入,使学生能有丰富的积累,以便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理解鉴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作为人的重要发展领域,将其与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同时,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不断地融入社会。语文阅读中本身就含有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学习能力与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和品味阅读中包含的情感,进而形成完美的人格,所以在语文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