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在计提过程中,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上市公司频繁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提出了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加强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对于衡量上市公司利润的增减十分重要。从案例“天大天财两度巨额计提操纵利润”的经济现象出发,分析我国部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指出要从不同方面堵塞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漏洞。  相似文献   

3.
2000年底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了重大突破.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对滥用谨慎原则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予以限制.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些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资产减值确认标准混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滥用会计估计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因此,针对我国现有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不足.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真正解决企业高估资产操纵利润等会计失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有计提范围、可以转回的资产范围、计提基础以及资产组合计提四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更具操作性。规定可以转回的资产范围,是为了防止公司特别是国有公司利用转回来操纵利润。新《准则》并不能堵住公司利用流动资产的减值计提转回操纵利润的漏洞,但新《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普遍应用,会使公司操纵利润之路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一直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也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常用工具。本文主要针对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及影响进行比较与分析,重点阐述了新准则对资产的限定、适用范围、减值迹象的判断、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以及对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准备和利润操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计提资产减值分析,探讨如何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防止企业人为“操纵”利润,有效发挥这一会计政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做了论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有何影响做了探讨,并利用上市公司的一些案例分析了某些企业如何例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来操纵会计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以达到自身目的,对如何避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误导投资者谈了自记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会计核算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如何采用不同方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操纵展开论述,并提出若干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使资产减值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热点问题之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却成为某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就如何完善资产减值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将对国有企业财务信息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介绍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利润、税负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市场运行规律建立经营城市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要求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步伐,然而传统的投融资机制很难筹集建设资金,很难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率,经营城市的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几方面入手,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盘活资产存量,形成投资多元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构建城市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资产减值会计变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财政部2006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实施为背景,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新资产减值会计的变革对于企业管理当局行为的影响,然后分析我国A股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历史趋势,并选用2005年和2007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单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检验分析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的效应,进而得出结论:在新资产减值会计变革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当局倾向于减少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尤其是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同时并没有增加流动资产减值的应用;而且,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趋于理性,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革有着较好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5到2007年安徽省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安徽省上市公司规模与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用总资产来解释企业规模;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来解释公司业绩。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对数回归模型、因子分析发现,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与规模有显著的相关性,公司规模反过来对业绩也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安徽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公司的业绩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会计准则变更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有两种模式选择.三木集团决定变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后,其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净资产、美化利润和缓解融资问题.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能会存在利润大幅波动以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做出计量模式变更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资产负债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崴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5):121-124
资产负债率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稳健发展,高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增大,低资产负债率则表明上市公司经营能力不足。因此,正确的衡量资产负债率水平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与信用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银行与企业间的信贷风险,是我国银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信用风险问题.企业与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需求者与提供者,两者之间存在利益最大化倾向,从而在信贷过程中产生了企业失信和银行惜贷的问题.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筹资企业与银行的行为关系模式进行分析,力图从理论上揭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银企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博弈问题,并提出缓解与解决信用风险的一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为了处置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分别对口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如何定价,是处置好不良资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不良资产常用的几种处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能得到不同处置方式所适合的不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2000-2011年8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具有亲周期性质,非利息收入具有逆周期性质;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利润总额的冲击主要来自对净利息收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商业模式是企业运用内外部要素、资源和能力,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方法。本文在阐述钢铁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内涵的基础上,从客户价值、盈利模式、流通渠道、伙伴关系、价值链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钢铁流通企业商业模式的缺陷,并指出了其演进的趋势,对于我国钢铁流通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ongoing and expanding use of willed bodi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re has been a concomitant rise in the need for willed bod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means of supplying these bodies. A relatively recent development to enlarge this supply has been the growth of for- profit willed body companies (“body bro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companies advertise for donors, cover all cremation and other fees for the donor, distribute the bodies or body parts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charge their users for access to the body or body parts. In doing so, they generate substantial profits.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illed body programs, the leg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willed body programs, and then provides 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the use of willed bodies. The ethical principles described include detailed informed consent from the donors, comprehensive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cess from the body donation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al input on the proper and legal handling of willed bodies. Based on the ethical principles outline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re be no commercialization or commodification of willed bodies, and that programs that use willed bodies should not generate pro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