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性大,是香港文坛一大特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一小批来自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诗人客居香港。其中韩牧语言流畅,文字洗炼,不用新潮的霓红灯装饰自己。原甸诗风明白晓畅,情感充沛真挚,比过去多了对香港这个千奇百态社会的剖析。余光中在香港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最舒畅的时期。这十年的文学生涯在他的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钟玲是学者型诗人,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林幸谦对边陲化、漂泊离散、族群差异、文化乡愁和躯体与欲望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但二者均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大陆同行借鉴和警惕.  相似文献   

3.
内地对于香港文学的引进与介绍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几乎与台湾文学同时展开。然而将香港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现象来整体研究 ,却比台湾文学至少要滞后数年。至 90年代末 ,关于香港文学的研究 ,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考察这 2 0多年来内地学者及香港学者关于香港文学研究的历程可以让人看清香港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陶然主编的《香港文学》选集系列,从宏观的层面而言,是对于一个地区文学创作与编辑状态的原生态"留影";而从微观的层面而言,则类似于为"这一个"刊物刻绘"年轮"——那几乎是同步的回顾与总结。它既是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读者了解、追踪香港文学的触角,亦于此可见主其事者对香港文学一片挚爱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徐速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加世纪50-70年代的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创作可称为"侨寓文学"。徐速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侨寓文学传统,创作了一个爱国者的艺术的大陆世界,呈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轶事     
正一、极简的生活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在香港七年,他的家几近  相似文献   

7.
连体爱情学     
纯文学在香港本埠境遇实在尴尬,在香港从事纯文学创作,注定是一条有如西西弗神话的难行之路。也正因如此,硕果仅有的几个作家都低调得好似不存在,创作态度反而更加纯粹。被梁文道称为"香港文学未来"的韩丽珠,从二十岁出道始,拿下的文学奖项不下十余座,在文坛依旧籍籍无名。这倒并  相似文献   

8.
香港与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不自觉地形成了互相竞赛的局面。有了各种资料选、作品选和《香港文学史》一类著作 ,再加上以往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香港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建立 ,已逐渐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在多重话语之下,“李碧华”成了“文学香港”的坐标,也被内化为一种叙述形式、一种香港景观。在多重话语的认真清理之中,表达了专业的触觉和视野,示范了如何以“文学香港”的外义想象香港。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语文课程在2000年有重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建议是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加强文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母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母语学习的一个特点是所学的语文不单是工具,也是内容,更兼及情意、美感和思维的发展。要体现这个特点,提倡文学学习就是其中一个取向。香港教育当局首先在1999年进行学校课程检讨,提出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加入“文学元素”①,直至2000年12月正式发表《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领域(咨询文件)》,明确指出“文学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文学的学习,可以引…  相似文献   

11.
李威in北京     
李威是一个喜欢到处逛的人,他喜欢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大千世界。艺人的身份,让他少了很多自由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机会去很多地方。而北京就是一座他一直很向往的城市,2002年的秋天,他第一次来到这座古都,留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用来纪念和回味:  相似文献   

12.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地缘还是从文缘的角度来看,香港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却没有很好地给予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论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梳理了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归纳和总结来大致了解和把握香港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特有的社会性质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它有着自己的若干特点。了解和认识其生存、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香港文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香港文学是在迥异于祖国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衍生和发展着的,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品种和风貌,考察和审视一个世纪香港文学思潮的演变,对于深入认识香港文学的价值,并进而衡定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到香港去旅行,会看到一座闪闪发亮的剑状建筑拔地而起,那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大楼。设计这座杰作的人就是贝聿铭。贝聿铭是在1982年的时候接受建设香港中银大楼的设计专案的,其实,此事在1980年就开始谈了。  相似文献   

18.
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一桃是海外华文文学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他走过的是一条坎坷的人生征程,但却始终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他在创作歌颂祖国诗作的同时,还架起了一座连结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文学之桥,为祖国的统一,为文学事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香港作家王伟明先生自1976年开始担任《诗风》编务至2006年从《诗网络》主编位置上“退休”,前后做了三十年诗刊主编,他以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笔访为香港诗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港台诗歌是寂寞的,却是英才辈出的;港台诗人因为耐得住寂寞而变得坚强;他们凭海临风,脚踏中西两条船,因而他们是大气磅礴的。王伟明的工作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港台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