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猫说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相似文献   

2.
丁志明老师的《(师说)几个背景知识的梳理》一文(《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在谈到唐代儒家师道的衰微情况时说:“这种‘章句之师’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所鄙视的。另外.唐代上层社会所重视的师生关系则是科举制度下‘传主’与‘门生’的关系.是一种与政治利害密切相关的‘师’.也与韩愈所谓的‘传道之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3.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4.
<正>"趣味教育"的概念是梁启超第一个在中国提出的。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由此可见,对梁启超思想的了解与把握,"趣味"是关键。你的课有趣有味道,孩子们就愿意听,喜欢听。我想,在小学课程中,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5.
<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称《茅屋》)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被编选在统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历代方家对此诗多有评点,有赞其布局之妙者:"‘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王嗣奭《杜臆》)"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浦起龙《读杜心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杨伦《杜诗镜铨》);有赞其胸襟广博者:"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何焯《义门读书记》)"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宋宗元《网师园唐  相似文献   

6.
正程秀全老师的文章《鸟儿能飞过"蜀道"吗?——小论文学作品中的"前后失照"》有云:"‘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两句放在一起,鸟儿能不能飞过‘蜀道’呢?笔者以为,二者存在矛盾,少了彼此的照应,均不能成立。"(《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读后,有一个疑问:黄鹤与鸟儿是一回事吗?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所谓"鸟  相似文献   

7.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收入了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一文,课文后面的"活动体验"要求学生"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有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1,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明确说:"第1段有总有领有全有文。‘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这是有全有文有的有核有心有句,其中‘有有趣’有二有字有是‘有文有眼’,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的。"2  相似文献   

8.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为标志,《马氏文通》于此论述已略见端倪。杨树达《词诠》谓这种煞尾的"者"为"复牒代名词",并举例以名之:"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按‘他小渠披山通道者’,犹言‘他披山通道之小渠’,原文‘小渠’先置,则形容语之‘披山通道’无所附丽,故非复牒一‘者’字不可也。""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又《刺客传》。按‘可为足下辅翼’所以形容‘车骑壮士’也,以‘车骑壮士’在上文,故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12.
“风马牛不相及”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谓“风马牛不相及”?据《辞海》、《辞源》、《古文观止》等书记述,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说“风”是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乃行走之意,在起风的时候,马总是逆风而走,而牛却是顺风而行的。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民间产生出“风马牛不相及”一说。第三种解释是,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故不致相诱,以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最后一种解释看来最全面…  相似文献   

13.
引言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编的《文言读本》的‘虚字’部分对于‘故’和‘自’的一项用法是这样讲的:“[故](五)与‘自’、‘复’、‘当’、‘应’等副词连用,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其人诚无行,其诗故自佳;卿故复忆竹马之好否?故当是妙处不传;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自](四)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此儿故自可人;正自不易言;终自有尽时)。”这里,《文言读本》把‘故’、‘自’、‘复’、‘当’、‘应’、‘正’等都定为副词,并指出了它们经常连用这一事实。本文准备由讨论《世说新语》里这类副词的单用式入手,进  相似文献   

14.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周邦彦:"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专家学者预测,世界即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所谓‘概念时代’,创意也将成为新时代中最重要的工具。"(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它是所有发明创造的前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保持  相似文献   

15.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中有一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第160页,2007年3月第2版)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此句为"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第272页,2007年3月第2版)其中直接将"其父"翻译为"他",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7、《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坎既为险,又为雨,今不言险雨者,此象不取险难之义也,故不云‘险’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须待之义,故不云‘雨’也。不言天上有云,而言‘云上于天’者,若是天上有云,无以见欲雨之义,故云‘云上于天’。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2015,(3):8
儒、道两家的外部特征,可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范畴"阴阳"来加以概括。儒家学说具有阳刚的特征,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道家学说具有阴柔的特征,所谓:"柔弱胜刚强"(《老子》36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之道范围天地,包裹人生。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  相似文献   

19.
王祥兵 《语文天地》2015,(10):21-22
《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读者多对"不能喻之于怀"的注释理解存有疑义,近期,宋桂奇老师力驳众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喻’并非‘明白’,而是‘开导’之义,‘不能喻之于怀’即是‘不能在心里开导自己’。"(《"固"字释义及其他》)宋老师的新论虽很新奇,但笔者认为仍有待商榷。宋老师认为"喻"是"开导"之义,相关的语句应做如下理解: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  相似文献   

20.
湖北荆州王佑军老师提出评价新课堂的尺度:"要由教师‘告知’的教学变成学生‘感知’的教学。"又言"告知的课堂一定是简单的重复,感知的课堂能异彩纷呈。"(原载史绍典著《语文与生活》之《语文课改面面观》)读之,感受到老师们变"讲堂"为"学堂"的深情,但对其过于凿凿的言辞,笔者有自己的想法:"告知"的课堂和"感知"的课堂真是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吗?语文课堂真的要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