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深入采访,通过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采访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条必由途径,是记者一项特殊的基本功。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如果不能采访,就没有资格做报道,那么就会离开主持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干记者年头多了,有种“憋闷感”。年年上百篇消息、通讯,均属为人代言,真人真事,客观报道,不敢也不允许掺加不符合被采访对象身份的思想观点。稿件见报后,常感余言未尽,骨梗在喉。  相似文献   

3.
借人之“智”增己之“智”济人新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恨强的学问,即使在学校里学过新闻业务的人,刚刚走上记者岗位也不可能马上适应工作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适应了,一旦客观形势有了新发展,工作有了新要求,又会感到不适应。怎么办?科学的办法就是拜老记者为师...  相似文献   

4.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5.
通常的情况,记者是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是以客观的眼光观察他人的社会生活,以"旁观者"的笔调描写出自己看到的一切.但是,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记者成了"当事人".  相似文献   

6.
赵赜 《新闻三昧》2000,(11):54-55,49
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采访材料的真实、准确。记者在提问中应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这类问题多为中性问题,为采访对象按照事实真相和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1989年12月,我国传播媒介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上街游行的看法。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提问:“请问,您对最近一些大学生上街  相似文献   

7.
驻站记者,就是报社长期派驻在各地的新闻记者。驻站记者的工作和其他一些记者的工作有所不同,除了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也是民众的代言人。记者应是公正的化身,应代表社会良心。因此,记者责任重大。记者的眼睛必须敏锐,更须力求全面、客观、公正,不容“发花”,不容出现过大的偏差。记者视觉出现偏差,报道有失客观公正,恶果是明显的:轻则丢掉自身形象,重则失去其所服务媒体的公信力,引得官司缠身,更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群体恶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陶克强 《新闻前哨》2013,(11):110-110
客观地叙述或是呈现事实.是新闻记者必须坚守的底线。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少数记者丧失职业情操.违背新闻伦理,在所写新闻报道中故意加入一些“耸人听闻”或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和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企望造成所谓的“轰动效应”。这一出发点是极其错误的.也必然为人们所不齿。  相似文献   

10.
一、以人为本,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透过记者的报道,观众还需要感受到镜头、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即记者对报道的对象——人——的人文关怀。如果,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背景材料客观地表现记者的观点和倾向。 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允许记者在新闻中发表议论、褒贬是非。于是,西方记者便通过选择事实和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表示自己的好恶观点,显示出无可指责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媒体观以及媒介伦理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都市报记者目前主要持有“中立型”媒体观,即认为报纸的首要社会角色是传递社会公共信息,他们认为首要遵守的伦理规范为客观和公正.但是在对自身和内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记者都认为,都市报记者群体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3.
魏颜蓓 《青年记者》2007,(18):41-41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记者的主观,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倾注的情感因素和所进行的功利取舍。关于两者的定位问题,说白了,就是新闻作品与记者的主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表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什么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方流行的新闻报道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客观报道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新闻中,记者不发议论。新闻与评论、社论分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新闻界就出现了要求记者尽可能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的倾向。本世纪初,将消息与议论分开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客观报道的演变历程与新闻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旨在发现记者和编辑如何行走在客观报道和新闻话语的控制权之间。客观报道外观显示着采访对象的话语形式、记者和编辑主导新闻话语的制作,其实受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客观地探寻事实的真相。  客观真实性是新闻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新闻记者追求的一种意境。事物的表象是纷繁复杂的,它往往会蒙蔽记者的眼睛,对于它的全部情况,我们有时很难掌握得一清二楚;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经常受记者的思想、立场、观点以及经济、政治动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引述一段讲话,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掺入记者的见解和主张。  新闻报道完全真实客观固然是件难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与真实的虚无。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毕竟都具有客观性。只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某些倾向确实值得关注。深入采访,客观报道,本该是记者的主要职责,记者理应多写些反映现实、发生在群众身边、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鲜事儿。然而,有些记者特别是一些老记者,已习惯了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不肯再  相似文献   

20.
一是要有客观、公正、平等的采访态度。现实社会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舆论监督的记者面对的是对立的双方,在所有的采访完成前,记者应该对双方都保持存疑的态度,对双方的辩解都认真听取,这是新闻报道公正、客观的基本要求。如果带着原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