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和红军的存在发展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叛乱,蒋介石想通过这一运动来“攘外”和“安内”,最终达到稳定巩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新生活运动以恢复“礼义廉耻”封建伦常为手段,使运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在初期即显现出颓势。  相似文献   

2.
自1934年至1949年,蒋介石亲自发起和领导的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期间,加强“国民文化心理建设”以“求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拳措。直至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台湾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其一脉相承,可见对国民党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前后持续了15年之久的新生活运动最终未达预期效果,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特点与效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活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其影响波及全国,时间持续15年之久。新生活运动有极强的实用性,其形式和内容是由国民党各个时期的政策所决定的。当国民党政策立足民族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积极效用;当国民党政策立足其阶级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消极效用。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生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第五次军事围剿大本营江西南昌发起了一场所谓“重整道德伦理、刷新社会风气”的建设运动,这一运动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习惯着手,故称之为“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当时,国民党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重危机,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使蒋介石独裁政权陷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南方各省,革命势头越来越猛,蒋介石在几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价值(灵魂)是“自由主义”,中心口号是民主与科学,这为学界所公认。今天我们回头审视、研究这场运动,有一种结论应该是:它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过去的近100年里,自由主义曾多次被主导权势所否定或批判。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开展“新生活运动”,将儒家摆在至上位置而否定自由主义;曾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而否定自...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在当时国内外曾喧闹一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在国民党军政机关的组织下也广泛地推行。本文拟对新生活运动在河南开展的概况,作如下述评,以飨读者,并就教大方之家。一、新生活运动的发动及其在河南的初步推行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为了“根除”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配合对中共苏区的军事围剿,克服国民党日益腐败的现象,重整社会秩序,在南昌各界扩大纪念周上作《新生活运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 ,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他建构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理论中 ,存在着两个困境 ,一是不顾法律、经济、人民在道德中的作用 ,孤立地建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 ;二是其建构的新道德无法按照其所设计的从“衣食住行”中得以体现。这两个困境必然使得新生活运动走向失败的命运 ,也决定了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坚持抗战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通过新生活运动、宣传鼓动、民众组织、学校教育等进行民众精神动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新生活运动"以促成民族精神为目的.民族精神是孙中山提倡的.蒋介石提倡民族精神的目的是消除"内忧外患".但他把民族精神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这是错误的.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从对立到既有分歧又有合作的过程,使得他对"新生活运动"的评论及其温和.宋庆龄对"新生活运动"的批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影响.以上这些思想上的互动,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基层党政关系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国民党基层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党政权力链条在纵向、横向上存在断裂、城市和农村党政组织建设比例失调,正是这样的缺陷造成了国民党基层权力的"真空化"。而造成如此缺陷的原因则是:(1)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缺陷;(2)组织制度的缺陷;(3)清党运动造成的权力断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困乏,其结果是形成了"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影响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流失、政治统治的效力式微和政党竞争处于劣势。进而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基层党政关系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国民党基层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党政权力链条在纵向、横向上存在断裂、城市和农村党政组织建设比例失调,正是这样的缺陷造成了国民党基层权力的"真空化"。而造成如此缺陷的原因则是:(1)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缺陷;(2)组织制度的缺陷;(3)清党运动造成的权力断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困乏,其结果是形成了"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影响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流失、政治统治的效力式微和政党竞争处于劣势。进而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后期,当国民党统治面临全面崩溃之时,其内部兴起了一场旨在保存国民党政权及其反动军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顺利推进的倒蒋求和运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国内战争与和平问题,再次成为当时中国各党派和全国人民关注的中心问题,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这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最后一次较量。本文试图剖析国民党阵营求和的复杂背景和性质,分析当时和、战问题与中华民族前途的关系,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原则立场和采取的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14.
卢殿见老师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一文中反对教材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作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认为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卢老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实际提出了两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一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这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其二是国民党有没有建立起对全国的一党专政统治?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5.
新生活运动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从改造国民生活的角度,分析新生活运动的缘起及抗战前的发展概况。探讨新生活运动对国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论述新生活运动在国民社会生活改造中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几年,由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令统治当局惊恐不安。为消弭学运,国民党不惜动用各方面力量,其方式手段也不断变换,"训导应变""运动学生""特务活动""暴力应对",不一而足,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军队等系统都积极参与"救火",但由于其内外政策的根本性错误,导致其消弭学运的努力最终失败。尤为重要的是,国民党消弭学运的乖张举措非但未能奏效,反而令其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统治合法性逐渐沦丧,越来越多的人转而同情和支持学运,学生运动的正义性也伴随着国民党的失道而愈加高扬。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对新生活运动寄予莫大期望,将其视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运动",希望借此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国际上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基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极力邀请在华基督教会参与新生活运动。同时,基督教会基于其发展自身力量、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以及扶持蒋介石当局的需要,参与了新生活运动。从它的筹备、宣传到实施,基督教会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扶持和援助了蒋介石,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掀起了一场持续不断、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广大青年学子反抗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揭露国民党政权的种种倒行逆施,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民主运动,配合了解放区的军事斗争,加速了蒋家王朝的溃败。毛泽东对发生在国统区的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誉之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政府的“北伐”;宁汉合流;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的形成;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二、思想教育1.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主题内容认知  本主题包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两大内容。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党以及资产阶级政权及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战线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主题内容范围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国共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中共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主题复习目标 :把握国民党的发展概况和性质演变 ;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律 ;掌握国共关系发展的脉络 ;分析国共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