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物塑造是文学的中心问题,是衡量文学作品民族性的重要条件。纵观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笔者以为,相较于主流文学而言,回族作家在一些特定的人物身上投注了较多的注意力,他们是生活在底层的回族民众、宗教文化熏陶下的虔诚信徒以及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回族女性。作家调集多种艺术手法,使这些文学形象从外到内,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黎族题材的小说创作,作家从民族生活的外部回归本土,用所选取的"野竹丛"、"树"、"河"的意象,来体现出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作家通过意象来反映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并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民族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黎族作家的这些尝试虽然还不够深入,但却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为推动黎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活跃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作家,他们并非纯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只不过是些仅读几年初高中的青年学生而已。他们没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根深蒂固的文人秉性。他们在对社会丑恶的正视上有一种激越的锐气和幼稚的彻底。但他们毕竟又是一些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领受了老一辈革命作家作品,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文学青年。故他们的文学血缘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更其亲近的渗透与互动。他们在文革中的精神扭曲,历经家国民族悲凉命运的阅世苍桑,他们灵魂蚀损的病态与感伤的激情,在文学与人生中是形影相随的。这种相随伴陪终生。因之,知青的短暂岁月所遗留的精神浪漫更多地是呈现于遗患于知青后岁月──这就是知青后状态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是世代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十八世纪以后,锡伯族曾先后三次被迫实行民族大迁徙。频繁的战乱离祸浇铸了锡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性格,也养育和造就了锡伯族的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锡伯族古代作家与自己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积极的现实进取精神,审视历史变迁,传达民族心声,创造了独具民族精神气质和历史地域文化色彩的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古代锡伯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和坎坷命运,凸现了锡伯人民热爱祖国,屯垦戍边,保卫和开发建设我国西部边疆,执着追求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崇高理念和奋发精神。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离乱战祸,加以反动统治者的扼制与摧残,锡伯族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典藉,或毁于战乱或被历史风尘湮没,今存者寥寥。本文根据现存锡伯族文学古藉资料,对锡伯族古代作家的创作意识和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态进行了切实的透视与评析。  相似文献   

8.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一个揭示现在,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部分中国乡土作家深感思想启蒙之艰难和民族危机的深重,在关注乡村民众的苦难时,企图探究生命萎缩的文化根源,发掘具有理想色彩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3.
The writers report tentative studies of pattern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study behaviour in Aleppo, Syria, and Edinburgh, Scotland, involving mainly but not exclusively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These enquiries suggest that there may be appreciabl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habits of stud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he two universities concerned, which otherwise appear to have similar educational goals.The writers discuss their finding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if their pilot studies should be confirmed as a generalised distinction, following further research.They speculate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arise, perhaps more subt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other than those which reflect merely national or religious cultures. They therefore volunteer these exploratory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to stimulate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whole issue of cultural influences 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我国一次能源的构成及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指出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忽视主业,应依托科技,提升和发展主业,确保国家能源战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东西与林白的作品代表了在经历长时间民族国家文学之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60年代出生作家群”秉持着“私人叙事”的创作特征,在他们远离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无法抛却个人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在他们手里的坚韧,也展示了文学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6.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坛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它起源于一批青年作家对重新,认识民族化的深刻反思。由于寻根作家自觉植根于本民族的化土壤,热衷于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化探寻,故其作品很自然地涂上浓郁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台湾乡土文学作家中,王祯与黄春明历来被认为是风格极为相近的两位。在题材选择与创作手法方面,他们的确有不少相同之处,诸如同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现技巧上都惯用讽刺手法等等。尽管他们创作方法不同,但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比较他们在创作上的同与异,有助于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台湾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学会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于年初在上海揭晓,20多位来自全国的教授、学者通过评议,选出了长、中、短篇30部小说列为年度最优秀的作品,它们题材领域广泛,在思想艺术上有各自的特色,作者队伍有蜚声文坛的知名作家,也有后起之秀。女性作家占有较大比例,她们的作品突破了"女性主义"的创作屏障而展示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每年的佳作都还要经历时间的再考验,而在当下成为历史之前,排行榜的评议,无疑是经典化过程中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41-43,79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作品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但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立场、创作渊源上又存在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作家个性心理的不同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