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的自然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才能稳步提高自然教学效果。小学生对大自然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比如对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小学生比较熟悉,他们经常在水沟里捉小蝌蚪玩。然而,对于青蛙和蟾蜍的生活史并不十分了解,也未曾作过系统的观察。根据这种情况,教学《青蛙和蟾蜍》,必须傲到课内外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教师在上课前一、二周就布置学生观察蝌蚪生活的环  相似文献   

2.
《青蛙和蟾蜍》(第二册十六课)教学目的要求是,通过指导儿童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外形特点,生长发育史,以及如何适应水陆两栖生活,形成两栖动物的概念;培养学生联系生态环境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认识青蛙和蟾蜍对农业生产有益,对学生进行保护益虫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见习,听了一节自然课,题目是《青蛙和蟾蜍》,其中的一个片断是: 师:青蛙和蟾蜍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头、颈脖、肚子(躯干)、四条腿。师:对,青蛙有头、躯干、四肢。有颈吗? 生:有。没有。(学生众口不一) 师: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两种说法争论得更激烈了) 师:请认为有颈的同学说说青蛙为什么有颈?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意图:我们幼儿园的养殖角有小蝌蚪、小青蛙,在一次观察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而有的孩子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孩子们争得不可开交,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幼儿  相似文献   

5.
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动物之一,然而在我国,有些地方捕杀青蛙的现象屡禁不止。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青蛙呢?自然课中,要求指导儿童认识青蛙和蟾蜍对农业的益处,对儿童进行自然保护的教育,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上,我作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中,有时仪器不全,用实物又难以替代,我们尝试利用实物与电教媒体相结合进行实验教学,解决了上述难题。 在教学《青蛙和蟾蜍》一课时,为使学生认识青蛙、蟾蜍的外形特征,课前我们到郊外捉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基本思路 自然课中教学生认识六类动物,前五类是脊椎动物,最后一类是昆虫。两栖动物的认识居五类脊椎动物之末,因此有条件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为类似科学家发现新物种的过程,让学生处在探索的情境下学习。基本思路: ● “青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 “什么动物和青蛙相似?”找青蛙的同类——蟾蜍。 “这两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 “这两种动物同属于哪一类动物?”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与前四类动物都不同。  相似文献   

8.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自然课的关键,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一部分是实验室提供的,还有一部分要靠教师从大自然中获取和自制。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像这样的观察、实验材料应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参与课前准备,因为自然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一些具体的自然事物,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为学习研究新知识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课文中有两个引导学生认识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乡村小学的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5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 看图讲述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结束后,孩子们围绕着小蝌蚪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有的说:"会变成癞蛤蟆吧?"有的说:"青蛙和蛤蟆都会捉虫子吃……"延续幼儿对蝌蚪、青蛙、蛤蟆的探索兴趣,我选择民歌<蛤蟆凋>作为教学内容,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教学背景,将<蛤蟆调>中的歌词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课中,有不少内容以实验为主,由于有些实验内容较抽象,教师不好讲,学生也难理解。有的教师出于怕麻烦等原因,只重视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导致部分学生只学得了一些“死”知识,缺乏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了解认识。对一些事物和自然现象认识不准或不透彻,在测试时,甚至闹出了“青蛙吃的是草”的笑话。   其实,小学自然课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构成小学自然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自然规律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农村小学一般都缺乏自然课配套音像软件教材,但依山傍水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师,一个魂牵梦萦的话题便是怎样上出一流的“优质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丝不苟地备课,一丝不苟地教学。但是不久前我在上自然第八册第4课《养蝌蚪》时,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课前我做了自认为还算满意的备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知道从蝌蚪到青蛙或蟾蜍的发育过程;2.培养学生饲养蝌蚪的初步技能;3.培养学生长时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围绕以上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开始了教学的第一步:捉蝌蚪。我们来到距学校不远处的小河边。河里的小蝌蚪真多,不一会儿,学生的瓶子里都装满了蝌蚪。回…  相似文献   

12.
逻辑推理课是小学自然课八种课型之一。所谓逻辑推理,就是在有些事实不能或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情况下,先给学生提供客观事实,学生依据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等方式检验结论。通过这类课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简单归纳、演绎、类比推理能力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努力做好自然课的实验,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依据教材,制定好实验计划 自然课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确定实验项目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根据学校的现有仪器,制定出外借或自制实验器材的安排。同时,要考虑到课外实验、观察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4.
1.小蝌蚪的妈妈都是青蛙吗?(《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蝌蚪以变态而成成体,但蝌蚪有很多种,长大后不一定都变成青蛙。蛙、蟾蜍(癞哈蟆)、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叫蝌蚪。蝌蚪成长时有的先长出后肢,继而长出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后生后肢,例如蝾螈。所以说,小蝌蚪的妈妈不一定都是青蛙。 2.为何“春眠不觉晓”?(《春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入写道“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冬天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和毛孔,  相似文献   

15.
观察青蛙或蟾蜍蝌蚪的发育成长,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察自然事物的一种极好的活动。小学生很喜欢饲养蝌蚪。笔者通过几年来在与学生一起饲养蝌蚪、观察蝌蚪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卵—蝌蚪—蟾蜍—青蛙),发现小学生对青蛙蝌蚪和蟾蜍蝌蚪这两种不同的蝌蚪认识是十分混淆的。因此,深感在教《养蝌蚪》一课时,还需要充实更多的内容。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就知道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课课前实验益处大薛烈龙课前实验属课外实验,其特点是将自然课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且需在室外操作的实验提前到课前进行。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在课外对课文内容进行独立研究活动,以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体会到自然课课...  相似文献   

17.
自然第二册《青蛙和蟾蜍》是一篇培养儿童系统观察生物发育过程的极好教材。这课以观察蛙类的外形和发育史为重点。课文最后一段里提到要求同学们继续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变化。蟾蜍和青蛙一样,一生中虽然也要经过卵、蝌蚪和成蛙三个阶段,可是,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小学教师配备较紧,自然课老师都是兼任,我担任五年级数学课,还兼任三、四、五年级的自然课。我在努力教好数学课的同时,也力争上好自然课。每节课我都要深钻教材和《教师用书》,阅读参考书,精心设计教案。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挑灯夜战,开夜车到深夜也毫无怨言。凡有条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我都要让学生实验、观察,每个实验课前自己先做一遍。  相似文献   

19.
《小蝌蚪找妈妈》是由色彩鲜艳的图画和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成,讲述了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完全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这一自然现象,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的特征,教师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借助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看一看,培养观察能力本文是篇“看图学文”,教材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必须要有“看”,“看”就是观察图画,观察图画是为了了解图意,图意的了解又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课文共有四幅图,形象地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自然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自然课的关键。近年来,我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等方式指导学生实验与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 新编自然教材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新旧知识的联系紧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新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或布置学生做好课内实验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例如我在上“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这课时,先通知学生在上课前取好家乡自然水域中的水样。如雨水,泉水、湖水,河水,自来水(当然事前必须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