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2.
上海电视台在去年11月21日播映了一篇电视评论:《三千户居民为什么买米难》。这篇评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来信热情赞扬电视台为群众评理解忧,做了件好事;有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记者去拍片子。11月27日,电视台又播出了《三千户居买米难得到解决》的新闻片。拖了半年的问题,电视评论播后一个星期就解决了。这篇电视评论为什么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践表明,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新闻敏感,而且还应有评论意识。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化,这一观点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引起重视。谈列评论意识,我以为主要指的是能够自觉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复杂矛盾,迅即引发思绪,作出积极反映、评析和论证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运动,旨在促进矛盾的有效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变革和发展,指明实践的正确进程和导向。革命导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出众的新闻工作者,一位具有强烈的评论意识的报刊评论家,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和理论家。跟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一样,毛泽东也是以办报撰写新闻评论和政论,传播革命真理而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他的伟大一  相似文献   

4.
1950年2月,新中国与前苏联在莫斯科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华社为此发的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经过毛泽东的精心修改。毛泽东是1949年12月16日中午抵达莫斯科,开始了首次访苏。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住在莫斯科姐妹河斯大林的第二别  相似文献   

5.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6.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  相似文献   

7.
罗小明 《湖北档案》2005,(12):33-35
自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的父亲罗舜初不知为什么总是跟不上形势,时常因为思想“右倾”而挨批,但又总是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保护。这些领导人为什么这样信任和了解他呢?不仅是我,也是许多关心父亲的人希望解开的一个谜。[编按]  相似文献   

8.
刘冰 《中国记者》2020,(11):127-128
<正>一、把自己置入其中深刻剖析2016年,笔者被安排到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套乌拉斯台村帮扶贫困户。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去贫困村二十多次,为扶贫户送钱送物,每次早上去,驱车要走上3个多小时路程,在贫困户家中最多呆上两个多小时,因为要出报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单位伊犁日报社上班。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在走向法治国家,社会矛盾的协调,群体利益的诉求,往往需要通过立法律(或者修订法律)来实现.因此,对立法的诉求也形成了当代中国新闻评论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反面文章正面做",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些在国民党地区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小经验, "战时新闻检查"是国民党钳制舆论、扼杀民意的最恶毒最拙劣的手段。当时规定报纸刊登的全部稿件,都要事先送"军事委员会"派驻各地的"战时新闻检查所"审查。对于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繁忙操持工作之余,曾挤出时间主持编辑和出版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中收录176篇报道和文章)一书。其间,曾于1955年9月27日书信给参与编书的得力助手田家英,内云:“你和乔木各分一半彻底地作一次文字上的修改,包括题目改得生动些”。随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说,办报要听到各方面的议论,写评论才能有所谓而发。这方面要学张季鸾。 毛主席说,《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三人“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三人“合作社”是吴鼎昌出钱,胡政之经理,张季鸾主笔。吴、胡、张三人合办《大公报》时相约不做官,但后来吴、胡都做了官了,只有张季鸾没有官职,他却是蒋介石的“国士”。张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虽然许多留学生都参加党派,但他始终超党派自居。此后,特别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更是以第三者标榜。他在重庆经常来往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他同陈布雷交往甚深,同时也常到曾家岩走走,到处打听消息,然后从中做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一些新闻评论存在的“缺钙”痼疾、八股文风,即论说无力,思维芜杂,面面俱到,缺乏艺术情趣的现象,笔者以为毛泽东新闻评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气势、逻辑力量和写作方式,都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时至今日仍是新闻评论写作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图书评论》杂志1993年第6期的“期刊评介”栏目发表了周维强先生撰写的《对历史的敬意——1992年度〈史学史研究〉读后》一文。作者把握住“对历史的敬意”这一主题,对《史学史研究》杂志作了入情入理的评述。 多年以来,《史学史研究》杂志的编者也曾耳闻目睹过国内外同行对刊物的反映和评论,但如此有系统的公开评论,尚属少见,因而引起了编者的极大兴趣。 在常人看来,学术性研究往往是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的,学术殿堂也会使人敬而远之。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商品大潮的直接冲击所产生的在价值判断上的某种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出版于1922年2月15日的《冲积期化石》已为人所共知,但新文学第一篇长篇小说评论是谁写的,题目是什么,何时发表于何处?恐怕许多人并不清楚。笔者近来在整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史料时发现,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19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新闻,广州市政协委员、卫生局副局长在该市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但出不起不等于贵."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评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不但特别注重发挥新闻评论对革命工作的指导作用,而且还结合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自己动手为《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写出了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评论,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出现了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新高潮.新的刊物如雨后春笋,一年之内,全国达到400种之多.在众多进步期刊中,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虽然只发行了五期,却以其卓绝的战斗思想、反的革命精神、新颖辛辣的文笔而著称.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新闻评论的标题是对文章的论题、论点、立场、单身的简洁而又概括的文字体现。标题具有两重性:吸引或挡驾。[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当时上海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东方图书馆,以及江湾、吴淞一带公立私立大学和私家所藏图籍,几乎全部毁于日寇的侵略炮火,激起全国民众的极大愤慨。同年6月,上海一批文化教育界的爱国人士联合工商界、政界有识之士,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一份相关的联名公启在悄悄地流传。公启全文如下:敬启者,上海为东方一大市场,物质之奢靡,建筑之巍峨,交通之便利,学校之林立,商旅之辐辏,市场之繁荣,以观世界各大都市,其相去盖亦极仅,独于文化则瞠乎人后,文盲载道,而关于文化之建设尤不为人所注意。举例而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