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109-113
中动结构的主语为受事,但谓语动词为主动形式,施事在句中没有显现.本文在介绍英汉中动结构的基本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其语义特征,分析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通过对比发现,汉语中动结构的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比英语复杂,而其语义指向的复杂性又会影响到词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徐莹 《海外英语》2014,(16):269-270
传统研究认为,在英语中"NVA"是典型的中动结构,即N为动作的受事者,动词V与程度副词A构成修饰关系,表明N的属性。根据Lekakou(2002)对中动结构核心元素的解释,英语中的"N+be+adj.+to do"结构从语义学角度属于中动结构。通过从语义学和句法结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进行分析,解析"N+be+adj.+to do"与该结构的相同之处,阐述两者的语义界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手分析英语中动结构的来源,生成,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等,有助于我们研究研究的对象和抓住其本质,全面理解其句法和语义特征,保障中动结构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有三种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动语态,对应的就有主动结构、被动结构和中动结构。英语中动结构具有主动的形式、被动的意义,动词看似不及物,实则及物,它独特的句法构造引发了众多研究。英语中动结构具有原型及家族相似性特征,因此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的中动结构主语和动词可换位还原成逻辑上的动宾结构,非典型中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形式上有变体,主语不一定是逻辑上的受事论元。习得中动结构关键在于掌握中动结构构成的语义语用限制和语义因素,学习者只有整合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及其界面特征,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习得变化发展中的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5.
论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分析已有解释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假设,即中动词经历了一个“不及物化”的过程,从而使外论元受到抑制,内论元提升至主语位置。  相似文献   

6.
龚玲莉 《文教资料》2006,(31):175-176
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包含施动性、非事件性、类属性及情态性几个方面。它表述的不是事件,而是主语的属性特点。该结构有内在的施动,泛指时隐含,特指时以for-PP形式出现。Habitualmiddles与反复发生的事件联系紧密,具有明显的类属性,capacitymiddles类属性不明显。该结构有固有的情态性,但不能显性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来探讨中动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文章先从英语的中动结构入手,总结出了中动结构的一般性特点,继而对Sinhalese语、古希腊语、法语和德语等语言的中动结构进行跨语言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有中动形态标记的语言来说,可以直接根据中动标记来确定.而且,有形态标记的中动结构与反身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关系的远近来对语言进行分类,如单一式中动结构和双重式中动结构.但是,这些结论都不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没有形态上的中动标记.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动结构应从语义上找到共性.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句法语义特征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难点.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理论对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解释,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对二语习得者进行了研究.该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基本的概括,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提了相关建议,以期对后来学者们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动补结构,即动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词类。其产生和发展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汉语表达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动补结构,主要对其中的结果补语、“得”字补语、趋向补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动结构是介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中的一种独特结构,因其涉及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而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从本质上说,中动结构具有主动的形式,被动的意义,这也是被许多学者所认可的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基于此,从语义—句法界面对中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分析,详细阐述中动结构的语义、句法特点。在句法方面,分析对中动句的主语、谓语和修饰语的限制,从而使得英语学习者对中动语态有了更全面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再论汉语的中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对中间结构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到乔姆斯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探讨汉语的中间结构.一些研究认为汉语中间结构的表现形式是“NP V-起来 AP“,而且对这一结构提出了一定的限制条件.近两年国内出现了对此研究的不同结论.文章对现有的文献,特别是最近的两个重要研究,作了回顾和讨论.作者认为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应该严格参考英语中间结构的定义.但另一方面,关于汉语中间结构包含三个句型(“NP V-起来 AP“、“NP V-上去 AP“和“NP V-着 AP“)的结论有其合理性,但有必要对这三种结构作进一步的细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动结构是处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传统语言学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特点、生成机制和选择限制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以 WH—移位为理论框架,对英汉中动结构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动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在各个语言体系普遍存在。其共性显而易见。但就其个性差异而言,跨语言对比研究却为数不多。该文从功能主义以及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双语的中动结构,找出其在各自语言中的特点,对比其异同。研究表明,英汉中动结构无论从形式主语的表现形式、中动词的选择还是修饰语的使用上都存在差异,从而也足以解释汉语中动结构比英语中动结构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变化更为丰富的现象。因此,构成了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动结构过程中的错误发生动因。了解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自觉地掌握其差异,实现两种语言间灵活、准确的语码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定中结构——隐喻式定中结构的语义和结构特点,从定语标记的有无、定语语义指向、结构的自足与否三个标准先将其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揭示隐喻式定中结构的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英语中动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被广泛引用的语料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英语中动结构内部构件的形成机制上存在“动因竞争”,而这种竞争又是各构件不对称和标记性作用的结果。当然,外部动因尤其是信息焦点侧重的不同也是英语典型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153-15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基础,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动结构及其相应的被动语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种句型结构虽都表达了被动意义,但由于某种原因1)即使图形相同,充当的角色也不同;2)背景不同,凸显程度及其所起作用亦不同;3)后景的凸显程度也不同这三种情形而导致两种句型结构的语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学《中国历史》课教学的实际,提出其教学方法的综合构建问题。这一构建包括哲学的理性方法的构建;认知知性方法的构建和实践感性方法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