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深度报道在增加经济新闻的思想深度、理论色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与之相对应,短经济新闻却相对呈弱势,远未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新闻短不下来,短经济新闻难有理论深度,因而也就没有力度。基于这一认识,很多经济新闻越写越长,以致读者不忍卒读。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新闻实践表明,经济新闻能够短下来,短经济新闻可以有较强的力度。篇幅较长的深度报道在经济报道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短经济新  相似文献   

2.
提高电视农业新闻的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电视农业新闻的影响力么福祥,陈秉林有一种观点认为,电视农业新闻数字少,时间短,难有理论深度,因而也就缺乏力度。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电视农业新闻可以有很强的力度。文字多、时间长的专题报道,在农业报道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电视农业新闻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改文风,呼唤新闻短下来。究其实,"短下来"只是第一步,更高的要求,应该是又短又好。好的短新闻,不仅仅是指篇幅上的短,而是有思想、有内涵、有韵味的短。短文未必没有深度,短不意味着浅。正如深度报道不是长文的代名词一样,肤浅的报道也不是短文的代名词。如果"短"只体现在形式上,而行文思想干瘪,内容空洞,读来乏味,那就失去了短的意义。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文短不能  相似文献   

4.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5.
刊林漫步     
一是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活的具有个性的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一种事件性的新闻。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绝对相同的两个事件。新闻应抓取事件的个性事实,共性的事实往往不能构成新闻。这是采写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二是现场短新闻是一种经得起宏观考证的报道。我们采写的大量的现场短新闻,只是截取了事件的某一片段。同类事件间有许多的共同之处,新闻采写只能截取事件有个性的部分。然而,却不能将这一部分的事实独立于总体的事件。我们虽然未能对事件总体现场实录下来(有些还因为短新闻的篇幅限制所致),但必须将截取的那个片段到总体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97岁末刊载了《新闻:图片的地位及其他》一文,对报刊中如何运用图片,加强报道力度和深度提出不少有益见地,读后感触颇深,获益匪浅。但对其最后一节,认为图片也可做加减法,不敢苟同。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铁则。任何人、任何媒体都不能越雷池半步。新闻图片也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大凡评判一件事,首要的是应弄清被评判的事情,不然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这是常识。贵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时统宇同志的《攻克短新闻还需清理新闻环境》(下简称《攻克短文》)一文,自然总的趋向是好的,但其中拿深度报道来同短新闻相对立,把长文的种种罪名栽在深度报道的头上,就未免太不公正了。原因还是对深度报道的误解。深度报道并不等于长文。众所周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新闻体裁,与文章的长短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促使新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研究式新闻就是在新闻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深度新闻报道。所谓研究式新闻,就是依据新闻事实,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新的见解、主张和建议。为发展和完善这种新的新闻样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分析,研究式新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颇有深度。研究式新闻与一般新闻不同,它不仅是客观报道表面的新闻事实,告诉人们某些  相似文献   

9.
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在实践中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所接受并得以推广。但到底什么样的报道才是深度报道 ,一般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如何区别 ,怎样才能搞好深度报道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特性电视深度报道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有新闻由头 ,必须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这是区别于其他节目的一种重要依据。电视深度报道必须具备思辨色彩。何谓深 ,何谓浅 ,具备思辨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标准。一般报道只注重事件的一面 ,一事一报 ,属新闻动…  相似文献   

10.
刘琨 《新闻采编》2007,(3):9-10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头戏。过去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需要、所以经济报道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多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经济报道,这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报纸新闻的写作提出了简短化、精炼化和明了化的改革要求。 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写短新闻,可是新闻并没有真正短下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少作者在认识上存有误区,总认为只有长稿子才显得有份量,所以,写起来洋洋洒洒,越写越长。殊不知,新闻越短阅读率越高,新闻越长,阅读率越低。同时,新闻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的求深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广 《军事记者》2004,(12):17-17
深度报道,有人又叫“问题新闻”、“热点新闻”和“释析新闻”,是目前颇为盛行的一种兼有新闻和理论章双重特征的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原因是这一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深度报道之“深”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综观新时期的经济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领域和方式,涌现了一批名记者和经济报道的佳作。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都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增强经济新闻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笔者认为,用社会新闻的报道手段来报道经济新闻,无疑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江 《记者摇篮》2004,(11):24-25
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纸媒当作竞争的“重型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附加值比较低。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挖下去,体现更多的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报道的采集、创作和传播能力。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拓展面越广,延伸度越长,深度报道的附加值越高,从而保证深度报道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活跃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播到英、法、日等国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传入我国,对促进我国新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从20世纪初叶开始,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  相似文献   

18.
深度经济报道的历史功能主要指其指导性、监督功能。一、深度经济相道与指导性新闻界长期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指导,应当是深层次的、理性的、思想性的指导。在经济报道中,应当是抓好典型,揭示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所包含的普遍意义.揭示经济规律,进行政策性、方向性的指导。在这方面,深度经济报道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一般性的动态经济新闻,大多只是跟在经济事件后面作被动的平面反映.或者仅仅反映该事件的某些局部现象,换言之.一般性的实录或再现的报道在指导性方面有其局限性。深度经济…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们报社在改进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主要从实现“三个转变”方面进行的。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目前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经济报道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读者不爱看,主要是缺乏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改进经济报道,首要的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要使经济报道问题抓得准、社会反响大、克服一般化。这里有一个个体深度力度和群体深度力度的问题。一种是单篇的经  相似文献   

20.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