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时期,部分贵族势力移居西南地区与地方政权勾结,形成南中大姓势力。建兴三年,诸葛亮大举进军南中,南中叛乱得以平定,诸葛亮行之有效的南中策略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诸葛亮的南中策略,后世证明是明智之举,对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苑鑫  谭淑敏 《天中学刊》2023,(1):133-141
经略南中既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既定策略,也是蜀汉建构自身正统性并与曹魏争夺天下的核心要义。据蜀之初,刘备即积极筹划经略南中,但碍于内外交困,蜀汉仅能在南中维持薄弱统治。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得以深入南中腹地,依托庲降都督和郡县治理体系对南中地区施行有效经略,使人丁、财赋等各类战略物资不断输往成都。南中经略为三足鼎立形势下的蜀汉政权存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南地区开发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5.
蜀汉政权政治体制基本沿袭汉制,表现为军政合一的特点,突出对主要军事目标的出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以来的政治变化。诸葛亮去世后,军政合一体制分化,呈军政分离倾向。蜀汉经济实行战时屯田,并对南中实施贡役制。  相似文献   

6.
南中于蜀汉有战略意义,作为统摄南中事务的军政长官——■降都督,是保障蜀汉在南中实现这个利益的。正由于此,蜀汉政权格外重视降都督的选任;也正是降都督位显责重,有关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考察了蜀汉统治时期、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认为谯周反对刘禅"南逃"的论说歪曲蜀汉统治南中的政策,夸大南中民族矛盾,抹杀蜀汉数十年来在南中的经营成果,目的是制造"南逃必亡"论,促使刘禅投降曹魏,从而维护益州士人私利,因此我们对谯周劝降论中所述蜀汉时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状况的史料,不可简单地采信,对蜀汉几十年来、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经营南中的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南中地区之于蜀汉政权有战略意义,故刘备定蜀翌年即置床降都督总摄南中事务.蜀汉政权用人得当,历任都督"常用重人",品行卓异,治绩斐然,有力地维护了蜀汉南中地区的稳定和与内地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习《隆中对》后,我对诸葛亮有些看法。人说诸葛亮造就了蜀汉的中兴,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首先他错在未听先帝遗言。既然阿斗不才,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即使有不忠之嫌,但也有先帝遗旨:若阿斗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可保蜀汉江山,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明智的。前有魏兵虎视眈眈,后有后主声色犬马,这样如何统一得了中原?其次,他错在误用将帅,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得先帝叮嘱,却还重用马谡守重镇街亭?不是蜀汉无人才,而是诸葛亮缺乏慧眼,王平既懂军事理论,又知实战经验,为什么不被重用?错用…  相似文献   

10.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亲自率兵平定南中叛乱。此次南征对云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上,重新划分南中地区的版图,调整云南的地方势力,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为后世大一统政权治理云南提供经验;经济上,促进云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加快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方面的影响较大,武侯遗迹、关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崇拜都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蜀汉政权取代两汉统一王朝统治南中,因其区域性政权的视野和战略形势的需要,在刘备统治时期,通过调整官吏人选、改属国为郡、设庲降都督并驻军、坚持行政监察等方式,尝试在南中推行旨在直接统治的内郡制度。蜀汉时期南中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虽较两汉已发生较大变化,但仍不可直接推行内地的统治政策,内郡化尝试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真正意义上在南中地区实施羁縻式的统治措施并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府先声的首倡者。这种统治方式逐渐成为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主流。国家大一统思想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所有行为规则的综合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16.
近年对诸葛亮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潜意识的性善论模式解读与性恶论模式解读。潜意识下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潜意识下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关系。前者观点较合乎逻辑,后者观点难合逻辑。前者多没有否定诸葛亮的政治缺点,后者多容易掩盖诸葛亮的政治优点。前者可强化民族楷模的形象,彰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后者则容易推翻民族楷模的形象,颠覆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诸葛亮征南中的时代背景及在南中采取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策略,进行了概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西晋民族政策历来是遭人非议的,但其南方民族政策也有合理部分。在强化民族控制的同时,也能根据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对长江中游蛮族地区,特设南蛮校尉,力图加以监控;对南中地区,以宁州之设为标志,前期基本沿袭蜀汉南抚夷越政策,后期则强化对南中的直接统治;对岭南地区,基本沿用孙吴以抚为主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对诸葛亮相蜀的理财方略分三个步骤进行论述。“务农殖谷”、足食足兵;重本而不抑未,广开财源,“素有蓄积,以储其后”。诸葛亮通过这三种理财措施,使蜀汉经济呈现一片生机,为共实施“复兴汉室”的政治目的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蜀汉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利益,与巍、吴相较共阶段矛盾相对缓和。因此,本以为诸葛亮是一位有所对的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相蜀的理财方略,后世史家亦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0.
公元234年,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伐魏大军的军帐中心力交瘁而亡。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怀着接替诸葛亮执政蜀汉的梦想护送灵柩领军回到成都。他没想到的是,后主刘禅已按诸葛亮的推荐意见,让留守成都的另一位参军长史蒋琬当了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理国事。自认为资历、才干和功劳都超过蒋琬的杨仪虽然被任命为中军师,但却没有统管具体工作。这让杨仪大为愤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