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认为,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产生于秦代。据最新考古资料,秦隶之前还有古隶存在。如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战国末年到秦末)来看,其中的字体已有较多的隶意,有波磔,有挑法,书写比其后的小篆还要草率快捷得多,这意味着隶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传统看法,约为战国末期。可以说隶书不是直接从小篆简化演变来的,而是与小篆(正规体)并行的简捷体。 隶书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古文字,  相似文献   

2.
由于汉字字体演变的继承性和复杂性 ,在古代书论中 ,八分、隶书、楷书三者之间有时有“含混”的现象 ,往往导致字体称谓上的误解。其中八分、隶书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有许多见解。楷书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却较少有人论及 ,或论述不甚明了。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三者之间作较为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隶书掠笔论     
掠笔是隶书中代表性笔画之一,取意于擦过、拂过,在笔势上锋利左出,在用锋上多变化,在"曲折其锋"中尽能事。其划分为:平掠、竖掠、弯掠、斜弯掠、斜直掠五种,是根据掠笔大体表现出来的形状分类,有益于学习者把握其形。另外掠笔的向左与波画的向右,在"雁不双飞,掠不同放"中产生了阴阳的对比,在维持结字平衡的同时,增强了隶书的横势。这些基本规律并没有否定隶书创作的艺术丰富性,而是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5.
走进隶书     
一、隶书认知与赏析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图1、图2和图3。这几种书体你认识吗?对,它们是隶书。你再对比一下它们的字形和笔画.发现它们的区别了吗?  相似文献   

6.
“隶书”含义,古今有别。古人所说“隶书”是指真书或正书,此三名曾长期通用过,亦即今人所谓的“楷书”;今人所说“隶书”是指汉碑字体,古人叫做“八分”,二王的八分书迹在唐代仍有流传但不受重视。断言《兰亭序》毫无“隶书笔意”,非王羲之所书,这样从现代用语的习惯出发去解释古代文献,并以此来否定《兰亭序》,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隶书简介     
隶书又称“分书”,是一种兴于秦、盛于汉、流传到现在的书体。隶书笔法的突出特征是有波尾,能写成波尾的有横、捺、钩等笔划,  相似文献   

9.
关于隶书的产生及其与小篆的关系,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命李斯等依据原来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称为小篆……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隶书。笔者不同意上述认识,因为从现已发现的史料来考察,隶书应同小篆一样来源于大篆的简化体,其产生要早于小篆,而且也较小篆简化得更加彻底。那么,同是大篆字体简约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小篆和隶书两个系统呢?要正确解释这个历史现象,就必须把文字的进步放到整  相似文献   

10.
改弦更张除陈布新 赵小平先生的隶书,用笔娴熟,行笔老练,在隶书上有相当功力.结体方正,结实而不呆滞.字距疏,行距密,疏密合度.通融能力强,通篇完美. 此作最大的优点,是写得比较成熟.但由于是用楷书的笔法写隶书,所以与高格调的隶书相比不很合拍.其一,隶书是横向取势,应横重竖轻,扩张横势,而不是像楷书那样横轻竖重,张扬竖势;其二,隶书博大精深,用笔丰富,此作在笔画上形成定式,陷入程式化,是对艺术性的极大伤害. 欲求更上一层楼,要敢于决裂,从优秀的汉碑作品中问径得法.  相似文献   

11.
借汉碑之魂 争立竿头 冯桂烈先生所书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是一幅隶书佳作.用笔规范,笔势沉稳,线条凝练,刚柔相济,质量较高.结体方正,四面撑开,稳中寓活.正文排列纵疏横紧,整篇疏密适度,清秀匀适. 此作基础沉厚.但艺无止境,用更高的标准去衡量,还缺少汉碑隶书那种浑厚高古的气息.今后宜在《礼器碑》上下些工夫,把汉碑隶书那种古朴灵动、博大精深的韵度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力避不良时风的浸染,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隶书     
正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作为应用工具的身份决定了文字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加有效、准确地记录语言。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两朝,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前繁琐的文字写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一种新兴的文字应运而生——隶书。隶书的出现完成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09,(23):57-59
<正>一般人都认为隶书起源于汉代,而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在湖北长沙五里碑、仰天湖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以及四川青川县等地出土的大量战国竹简等考古研究成果将隶书产生的年代大大地提前了。可见,隶书虽然成熟和通用于汉代,但源流较长。  相似文献   

14.
张小林 《教育文汇》2006,(10):52-52
汉字由古文系统向今文系统过渡的关节是隶书。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它的起源极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其大  相似文献   

15.
杨艳 《现代语文》2009,(12):13-15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飞跃,它使汉字摆脱了古文字弯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今文字阶段。研究隶书的产生,对于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以及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等方面,对隶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隶书、楷书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体制的“正体”,两者不能混而为一,统称为“今文字时期”之字体。隶书为“一代之文”,承上启下,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其形成是一个完整的变化发展阶段,应在汉字发展史上“断代”出一个“近文字时期”。隶书是“近文字”。  相似文献   

17.
张明堂的隶书书法风格独特,人称"铁笔隶书"。"铁笔隶书"既有汉碑典雅、庄重的形态,又有汉简、帛书潇洒飘逸的神韵,更有甲骨、金石文字的筋骨和意趣。"铁笔隶书"源自中国传统书法的隶变,诠释了隶书书法的深刻内涵,是当今书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正临《礼器》求突破林均珍书友的隶书,用笔规范,行笔沉稳,笔画写得中规中矩,功底比较深厚。结体端庄,立字安详。正文排列字疏行紧,疏密合度,整体和融。此作美中不足的是,在用笔和结体上已见程式化的端倪。为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20.
祛除微瑕展露新容李刚先生所书《社日》,笔厚墨重,结体紧密沉稳,章法完整妥贴,是一幅颇具功力的隶书作品。然而这幅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作者可能不安于现状,一心想创新出新,不意之中在用笔上出现了纰漏,给人一种疢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