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我们做记者这一行的,为了深入采访,精心写作,身体、精神、思维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季不分冬夏,时不分昼夜,哪里有新闻往哪里跑,心理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有增无已。再加上起居无时,饥饱无度,长此下去,身心能不受到损伤? 据生理学家研究,人过30岁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实际上身体的功能平均每年要丧失0.8%。因此一个人要想长寿的话,等过了30岁,至迟到35岁的  相似文献   

2.
自从你做记者以来,大约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吧。从你发表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你的采访能力还是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你读了不少的书,知识面大大地扩展了。这是值得鼓励和祝贺的。我今天写信是想提醒你,不要仅仅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在你面前还有更高一层台阶,等待着你去攀登,就是要争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也可以称做专家式记者。他的特点是集记者和学者于一身。一方面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视野广阔。既是时代潮头的瞭望哨,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员,拿起笔来写报道,倚马可待;另一方面又具备学术研究的基础,知  相似文献   

3.
好长时间没有接到你的信了。今天在街上偶然遇见了你们报社来京办事的小刘,据他说,你近来情绪很不好,主要是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今年招生考试中,由于外语不及格又落榜了。你认为这对你早日成才的希望投下了阴影。我听了小刘谈的情况,感到很不安,回到家里便立刻给你写信。你大可不必为此烦恼,要振作起来,继续扬帆前进。你计划先读新闻硕士研究生,再读新闻博士研究生,这固然是一条成才之路。但是我认为这也不是唯一的成才之  相似文献   

4.
接回信,知道你最近也在考虑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的问题。你说读了我上次的信,正合你意,决心把做学者型记者定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但是不知如何起步。好,今天就专门谈谈记者如何治学的问题。治学就是研究学问。学问的范围十分广阔,凡世界上直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研究的对象,这是艰辛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记者冶学应当从何着手呢?我虽然做了半辈子记者,却没有达到学者型记者水平。为了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我阅读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谈治学经验的文章,同时还访问了我所熟悉的几位专家。他们这些人都是穷毕生精力专攻一门学问的专职研究人员,记者  相似文献   

5.
前一封信着重谈了尊师求师的重要意义,今天我想接着谈谈与此密切相关的广交朋友的问题。这是记者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信息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做为信息灵通人士的新闻记者,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掌握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但是记者的活动和耳闻目睹都受着一定的局限,解决这个矛盾,冲破这种局限的最好办法是参加到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去,从四面八方去广交朋友。多一个朋友等于多一个耳目,多一条信息渠道。这种渠道是跳过印刷过程的信息渠道,它的最大特点是信息流传迅速。记者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日报》两年多来注重抓好青年记者成长关键期的培养工作,从思想、业务和机制上,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生态环境”,使一批青年记者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长江日报》采取的“抓关键”.就是抓住年轻记者参加新闻工作头两三年的重要时期,从政治思想和新闻业务两方面加强培养,着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敬业、爱业的热情,产生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压担子”,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逼”和“压”的外力作用,并勇于放手让崭露头角的青年记者在重头报道中挑大梁,使他…  相似文献   

7.
李耐因给青年记者的业务信一回来就看到你们写的稿子。稿子写的并不是大事,而一股农村新风就扑面而来,还带有泥土的香味。多么可喜的农村新变化!很好,很好。当记者就是这样当法,到处去捕捉社会上发生的新趋向、新事物、新苗头,挥笔成篇。不是写完就了,而是积累起来...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你读大学时候的齐老师来北京参加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他抽时间来看望我。交谈中提到了你的情况,他谈自从你毕业离校以后两年多了,虽然住在一个城市里,也没有见过你一面。说到这里他沉默了,没有再说下去。我理解他这时候的心情,就把话题引到别的方面去了。今天我写信提醒你:你是齐老师当年最器重的学生之一,怎么就这样轻轻地把辛勤培育过你的老师淡忘了呢! 你应该懂得,尊师重道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尊师就是尊敬为培育自己付出过辛勤汗水的老师,重道就是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中外古今凡是真正有学问有成就的学者,无不具有尊师重道的美德。他们时时处处流露着对老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为了加强你的尊师重道观念,先讲几个尊师的故事给你听: 你知道千古传为佳话的“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吗?那是北宋时期,大学士杨时,有一天偕同他的学友游酢,去看望他们的老师程颐。走到屋门口,只见程颐正坐在那里打磕睡。他们不愿惊动老师休息,便在门外肃立等候。那天正值大雪纷飞,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当然今天不是要你也去“立雪”,而是学习尊师的精神。我国文坛宿将鲁迅可以说是尊师的榜样。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经常想着给启蒙老师寿敬吾先生  相似文献   

9.
10.
一、赠青年记者采访归来气喘嘘,日夜苦思开篇词。劝君登高向远眺,江河奔流启汝思。二、赠青年编辑一论再论三四论,五评六评七八评。问君哪能思如涌,俯身听潮自有声。附:甘惜分先生2002年12月15日致本刊编辑信××同志:写了几个字,不知能否占用《新闻爱好者》宝贵篇幅制版登出来,一以表示对新闻工作仍有热爱,二以表示此人尚在人间。我的字写得不好,如蒙允准,大谢。祝新年大吉。甘惜分十二月十五日诗二首——赠青年记者、青年编辑@甘惜分  相似文献   

11.
举世瞩目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胜利闭幕了。现在我们浏览亚运期间《北京晚报》奉献给读者的张张报纸,回首编采人员为出好报而紧张战斗的日日夜夜,令人欣慰,令人感奋。冲上去如何完成好亚运会的宣传报道任务,使《北京晚报》无愧于亚运会,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对晚报80多名编辑记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首先,从每周六、日出八个版改为每天出八个版,持续一个月(9月10日—10月10日),任务增加近一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另包寄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二校样。不知此次改正之后就是清样,还是中间还有一校?又,此书封面不知已有样子可以一看否? 这次二校的质量,说老实话,是很不能令人满意的。许多地方初校批出而没有改正,有的是“视而不见”,有的是“置之不理”。您们把二校对着初校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从前是排字房听  相似文献   

13.
你们好。当我称呼“中产”时,这个概念依然在我脑内模糊不清。我的理解是,属不属中产阶层,既取决于你占有的相对恒产(有绝对恒产吗?),同时又与你的自我体认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方宇兄:谢谢你的信。《野叟曝言》已收到了。便中当寄还。此书刻于常州,辛巳为光绪七年(1881),实是初刻初印本(此本似是活字本,但排的很好,不易证明为活字)。[编者按:此上有眉批云:"此本是活字本,已无可疑。适之。"]此本保存原稿残缺的情形,即"凡例"末条所谓"缺处仍依原本,注明‘下缺’,不敢妄增一字,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15.
记者表面上风光,背后却承受着不少艰辛,报道写完了一篇又要想着下一篇到哪里去找,这样循环往复,年首到年尾。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职业干得时间长了,都难免会有厌倦情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一些不良情绪还是要想法来化解,不能  相似文献   

16.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  相似文献   

17.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 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回顾他初来时的窘况:“小伙子刚到中央部门采访简直是活受罪,人家瞧不起这个娃娃般的记者。他不知如何采访,机关干部们三言五语就敷衍了他,因此往往冷场,相对无言,他尴尬得如坐针毡,呆不上半小时便败下阵来。回到办公室,老同志问起采访的收获,他说不出来。再出去采访,冷遇、难堪又在等待他。怯于外出采访,羞于回办公室,只好一次次地窝在宿舍里或者躲到别的什么地方熬时光。一些老同志为他担心:这孩子恐怕投错了庙门,在新闻工作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7,(9):8-9
记者表面上风光。背后却承受着不少艰辛。报道写完了一篇又要想着下一篇到哪里去找,这样循环往复。年首到年尾。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职业干得时间长了.都难免会有厌倦情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一些不良情绪还是要想法来化解.不能让它太长时间地占据自己心灵的空间。 一位法国作家这样说过: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境由心生,心态的调适对化解烦恼是很重要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1989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海外侨友的一封来信,并附寄一本《瞭望》周刊(海外版)。信中说:“感谢这位不相识的作者,把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商投资环境告诉了我们。许多朋友在看了《烟台经济开发区巡礼》这篇文章之后,坚定了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探险家,跟踪长江漂流,骑摩托车西行5000公里的采访,参加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进入九万大山寻访“野人”踪迹……4封遗书,曾写下了他的勃勃英气。 他是一个出色的记者,让自己在思考型记者的行列中定位,即使面对恶势力的威胁,他也敢于说出真话。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无畏把“强荧”这个名字写进了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金榜。 强荧进入”新民晚报》前,曾当过大学教师,虽染得一身斯文,即以男子汉的刚健把记者的活几干得十分精彩。 1993年,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正在积极与世界新闻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