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外国文学创作思潮及关于小说的约定 文学思潮,是创作群体造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群体性精神结构,是一个观念系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的一个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它的创作方法是不同的.欣赏外国小说,尤其是欣赏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了解不同文学创作思潮有关小说、特别是关于人物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小说中包含很多不同的作家和个体叙述者,不仅分布广泛,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相互矛盾。《黑暗的心》就是一个范例。这种方式表明小说中的卓越的复杂的主题,部分取决于由小说叙述者表现的不同程度的洞察。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9-115
"物"是孙犁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孙犁不同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人与"物"的不同关系。"物"成为理解孙犁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孙犁小说的风格与叙事嬗变都与"物"有关。只有把握了"物"在孙犁小说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孙犁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在土改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越发突出,"物"不但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了批判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进行一个系统的层次梳理,辨析意识流创作中各种时间观念对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从客观时间、主观时间、空间的时间化三个层次论述三种不同情景层次下的时间观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同表现,推导出时间这一特殊叙事因素为意识流小说的叙事基点.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同一个单元的选编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展现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涵,在单元导读当中还特别强调学生掌握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小二黑结婚》与《荷花淀》两篇小说既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理念,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小说流派,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流派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值得对比分析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城堡》这部小说自问世一来,有许多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它是一个解释的迷宫。这是由于小说具有一种未完成性,小说的人物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小说的重要环境城堡的模糊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占梦小说是唐代小说中的一个类型,专以梦象以及解释梦象以据此预示人未来的吉凶善恶为主要内容。根据其叙事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占梦和梦告两类。占梦小说除了可以单独作为小说故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类型小说当中以占梦为核心建构小说情节,或者以此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情节建构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起伏。  相似文献   

8.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评,满都麦的小说艺术地展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蒙古民族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具有深广的文化意蕴。出于欣赏偏好,我更喜欢满都麦那些表现人与动物的小说。和乌热尔图将动物作为小说的主角不同,满都麦笔下的动物是作为小说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出现的,甚至在有些小说中,动物只是一些"道具"或人物的陪衬,并不是作家主要的描写对象。但是这些小说中的动物既是草原这一自然环境所特有的存在,又是作家的特别偏爱。作家每写到这些动物,都满怀深情,甚至把自己融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些动物中的一个。这些动…  相似文献   

9.
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该小说讲述了45岁的女主人公凯特遇到心理危机,并在一个夏天艰苦寻找自我的历程.而对于该小说中的结局部分,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说的结局是积极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局是消极的.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小说中对人物塑造有较大影响的隐喻“海豹”进行分析,并藉此来解读小说的结局.通过研究发现,女主人公凯特自我寻找的历程同海豹寻找海洋的历程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海豹找到了海洋,凯特也找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爱》这部小说自出版,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评论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篇小说中的圣约翰形象在中国一直被当成一个反面的宗教人物。本文认为这既有文化误读的原因,又有《简.爱》文本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小说(西方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份额不断加大,且愈发注重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品中选择教学文本。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差异,外国小说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中国小说都有很大差异。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圣约翰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这部小说自出版,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评论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篇小说中的圣约翰形象在中国一直被当成一个反面的宗教人物。本文认为这既有文化误读的原因,又有《简.爱》文本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是相对于叙述性语言来说的,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在一部小说中所占比重更大,更能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描写性语言从早期的简笔勾勒,生硬晦涩逐步完善发展到后来的圆美流转,体现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发展规律,因此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另外,从描写性语言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中国古代小说,深切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然而,当前从描写性语言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通过对古代小说中描写性语言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汉语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对意境的追求是诗歌和散文创作的最高旨趣,那么,小说作者则致力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纵观世界小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评论家,尽管他们的用语不同,方法各异,但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小说艺术如何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或典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对于毕飞宇的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的鉴赏与解读,不同的人当会选择不同的视角,于是就会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观点。本文试图着眼于小说中的四个“一”,即“一个角色”、“一张地图”、“一种孤独”、“一段伤痛”作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分析,以与大家对小说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小说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他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种是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