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采访也是这样,有时你正襟危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采用闲聊的方式进行,他“无心”,你“有意”,对方无所顾忌的打开话匣子。对此我们姑且叫它聊天式采访法。今年4月中旬,法国电视一台记者雅克琳·杜布瓦采我国采访赵紫阳总书记。她敏锐地分析了赵紫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以及“会谈接见式”采访气氛拘谨的弊端,决定和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采用聊天式采访  相似文献   

2.
相传唐朝有一太守善问官司。每次审案,他先不问原、被告人,而是先下去了解原、被告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等旁证材料之后,再升堂断案,几乎没有“冤假错案”。后人称此断案法叫“勾推法”。在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这种“勾推法”也被许多记者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人民日报》名记者纪希晨的经验之谈就是:“我每次采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佚名诗是这样赞美幽默的:“幽默帮您摆脱困境,幽默使您友谊增辉,幽默助您顺利批评,幽默使您爱情如愿”。在新闻采访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诙谐这一技法,无疑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冰释”冷落的场面,从而风趣盎然,谈笑风生地完成采访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幽默修养。1980年8月21日,  相似文献   

4.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通讯写作中,人们都知道细节的重要。中外新闻史上的一些新闻名篇,无不因具有成功的细节描写而熠熠生辉,妩媚动人。那么,采访中怎样才能抓到细节素材呢? 首先,在提问中挖掘细节。问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要想采到细节材料,尤其要有“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精神。问的方式,一是多问,二是追问。只有多问,才能得到丰满的细节材料,只有追问,才能使埋没或将要溜掉的细节得以复原。如《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中,记叙蒋筑英到成都出差那天早晨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当早餐。妻子给他拿了六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四个,自己要了两个,留下两个给孩子。”这短短的一段  相似文献   

6.
微服采访法,简言之,就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采访方法不能比拟的,其主要好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服采访法可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取得批评报道材料的真实可靠,有时微服采访法可收奇效。被评为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抢菜记》就是一个典范。丹东日报社记者王赤兵去商场,见到农民送来的一车菜被营业员们纷纷地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8.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9.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10.
一、搞好农垦新闻采访的主观条件农垦新闻采访报道与其他产业系统的采访报道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从我国农垦的特殊情况出发,搞好农垦新闻报道应具备以下主观条件:1、对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农垦系统的工作有所了解。做到这一点,才能把握报道的方向,掌握报道的分寸。当然,对有关农垦的政策和农垦系统的工作要有所把握,光靠着上面的文件,有关精神的传达还不够,一定要把上面的精神、全局的实际情况,以及记者自己在下面点上了解的第一手材料,三者结合起来,有了融会贯通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审时度势,胸有大局。2、要懂得农垦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因此,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根据笔者近30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窃以为,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能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就可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2.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用数字标题在新闻写作中可谓屡见不鲜,而不能吸引读者的数字标题同样是屡见不鲜。因此往往一提到数字,常会与枯燥乏味相提并论。事实上,数字标题有其突出显著性,新鲜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同样能给人一个传神而又富有魅力的感觉。归纳起来,主要有十法。一是高度反差的感染性。就是用数字大小的明显差异,组在同一标题里,一看即明,突出其显要特点。如有篇反映职工提建议带来巨大效益的报道,标题是《一条建议为国家增加利税一亿多元》。“一条”与“一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一项细致而艰苦的劳动,熟悉一般的采访方法固然必要,但若想把新闻写好,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必有做到深入采访,即思想的深入和作风的深入。有人认为深入采访仅仅适用于通讯、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写作,新闻的采访可以简单些、粗略些,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一般说来,新闻的篇幅比通讯短,报道的速度比通讯快,但就新闻所反映的思想认识而论,却一点也不应该比通讯逊色。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以深入采访为基础的。深入采访的主要要求是:  相似文献   

15.
所谓以名命题,是指用人名、地名、物名、单位名等作题的方法。以名命题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应用中以占新闻五要素之一的何人、何地最为普遍。但也有不少标题往往因“旧、浅、多”而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名命题要依据其内容的特色,在增巧、增趣上下功夫,突出新闻标题的显著性、趣味性、新鲜性、接近性,让标题传神醒目。以名命题的技法很多,主要有十式: 一是双关式,即一语双关。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有时有意使标题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但作者意在一种为主的理解,言在此,意在彼。而另一种意,则增强着标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7.
采访六法     
解决了采访作风、采访态度问题,还需要掌握采访的方法。一般说来,采访离不开口问、手记、耳听、目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还得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那么,采访大体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是单刀直入法。报道线索明确,一进入采访阵地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围绕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了解。例如,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掌握的可靠材料向报刊推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检验记者作风的分金炉,更是检验读者原则性的试金石。采访不只是面对新成就、新经验、新思想,也面对腐败、罪恶、过错。前者往往使记者受到欢迎,后者则极易使记者受到抵制。在这种不同反差的情况下,记者不仅要学会做思想工作,还要能够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要揭露腐败、罪恶、过错,必然受到顽强的抵制。抵制是各种各样的:有软的,给予贿赂;有硬的,给予威胁和压力;还有软硬兼施的,金钱、美女和威胁,刁难一齐来,看你吃哪一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敢碰“硬”,坚持原则,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闻报道员,需要经常下基层采访。然而,有的报道员到基层去,不仅采访不到好新闻,逮不住“活鱼”,而且还经常会发生“高高兴兴下基层,两手空空回机关”的现象。这固然与一些新闻报道员的个人素质、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有关,但也有部分报道员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结合工作实践,笔认为,作为基层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应该注意“八忌”:  相似文献   

20.
1.怎样让基层代表委员说出“心里话”?难点:最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强调要多反映基层代表委员的心声。但由于不常有公开讲话的机会,所以基层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发怵、回答问题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对策关键:首先问题要有针对性,譬如,对于农民代表来说“三农”问题比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更有针对性。其次问题要细化。成功案例:曾经4次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杨得志说:“3月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到甘肃团参加讨论,下午我在甘肃团采访被总理点名提意见的东乡族女代表穆涛。她不善言谈,所以我就把问题设计得非常详细,当天她的穿着打扮、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