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传承基地。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用一种更广泛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及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阐述,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的重要载体。“非遗”视野下,民族音乐传承及推广应开掘民族音乐的思想价值,解析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全面把握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要素。同时,我们应构建完整的民族音乐评价体系,进而促进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耿村,被称为“中国第一故事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后有67人被确定为大中型故事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和新技术成果波及到山野村庄,耿村的民间故事传承却出现了危机。2006年5月,耿村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耿村的民间故事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振兴计划、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使耿村民间故事传承又有了新的特点,同时,对民间故事的保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非遗图书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项目实物收集、活动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高校非遗资源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徐州工程学院师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读者的满意度,评价非遗宣传与教育效果,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6.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消费习俗逐渐从口味需求走到了文化层面。以孔府菜、胶州菜、济南菜为代表的鲁菜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蕴含着悠久的齐鲁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将鲁菜作为一种地域饮食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促进鲁菜甚至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8.
王颖 《黑河学院学报》2023,(10):176-178+18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泉州南音作为南音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音乐体系完备,艺术特色鲜明。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以及外来音乐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南音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如何做好泉州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而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性及地域性相对较强,古人经不断摸索及实践所总结出的音乐遗产即为我国民族文化传统音乐。因此,母语语境下所开展的音乐教育,应将传统音乐作为主要核心,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而在中国西洋乐器教育过程中,长笛艺术教育为其中较为关键部分,故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充分了解长笛特点,并将中国民族音乐与长笛艺术进行融合,从而在丰富民族音乐形式基础上,实现音乐风格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多民族的交流、融合,自然而然的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绚丽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优秀的甘肃省民族音乐文化,这是我国民族特色得以繁荣、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戏曲文化以一种活态形式一直流淌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血脉之中,多数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对地方戏曲——洪山戏的困境与传承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辟原生态和时代性相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社区属性的教育,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具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地区,由于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及居民结构的差异,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服务优势,对促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15.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思潮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在一个更具合作性的世界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精华,而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保存民族音乐文化与维持民族音乐文化之生存,提供传承与发展途径。音乐教育既要面对现代化,也不可忽视凝聚民族心理、维系民族团结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匈牙利教育学家柯达伊一直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自己整个教育体系的首位,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通过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经过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在传统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音乐种类或曲目需要,再辅之以个人的艺术趣味及音乐感受,对原有曲调或多或少地进行加工。虽然这是于原来曲调或曲调模式基础之上的声乐变化和器乐变化,但它却鲜明地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文章以此为背景,探讨非遗传承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提出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论证了非遗活态传承有助于非遗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同时对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主要的问题之一。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冲击,使得民族音乐发展举步维艰,民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民族音乐所处的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其传承和发展的方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九峰山歌是流传在粤北乐昌九峰镇一带的古老民歌,目前保留下来的有五个曲调:"过山帮"调、"刘莎妹"调、"下南京"调、九峰山歌调、"牛尾村山歌"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和实用价值。并极具随意性和即兴性。已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艺术工作者和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强对九峰山歌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力度,使这一岭南民间艺术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非遗概念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之为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形式.近些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等现实境况影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非遗保护视角出发,以传承节日文化的技术应用为切入点,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并以端午节为例,列举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20.
"麻山锣鼓"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从保护和开发的视野上出发,"麻山锣鼓"并未得到较多方位的学术关照,大多都是对其曲谱的记载、演奏奏法等本身的研究,其作为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并未得到重视。本文将从"麻山锣鼓"的现状与传承的个案入手,通过对"麻山锣鼓"的历史前沿、发展现状的调查了解,进而对麻山锣鼓的活态传承环境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如何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中获得新的生命,如何获得活态的传承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