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当今"90后"大学生渐进成为校园的主力军的现状,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入手,对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来谈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实现心理教育课程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互结合;注重修身教育、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做人之本,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本文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角,探讨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思政教育是高校为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专门设立的依附于诸多课程教育的一门学科,将立德树人视为教学理念,将课程育人视为教学目标,将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为教学根本.文章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展开分析,进一步论述正能量传播路径:营造有益于"正能量"传播的外部环境、实时关注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引导"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的身边资源,在此我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对策,希望教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不再望而却步,轻轻松松地上好常态课。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建立专门网站开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及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途径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来实现,然而对于理工科学生单纯地靠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仅靠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尽管属于不同的体系,但二者的结合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的疏导、性行为的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性问题的探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自编国家认同、思政类课程感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澳门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澳门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水平中等偏上,情感领域略高于认知和行为领域;其因子在性别、年级、父亲国籍、父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差异显著,尤以年级差异为甚。大多数学生能较好感知"品德与公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课程感知的因子在性别、年级、母亲国籍、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差异最为显著。国家认同和"品德与公民"课程感知联系紧密,课程目标感知程度是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因素,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影响甚微。建议关注国家认同年级差异,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查漏补缺;家庭教育是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一环,开设"家长课程"注重母亲教育势在必行;"品德与公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要完善基本学力要求文件以指导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相似文献   

13.
策划寄语     
新德育课程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学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了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真正实现了全面的综合.如果撇开这些理论表述而从教学内容来看,对一线教师来说,新德育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和地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个小学品德老师的角度阐述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中如何树立起小学生的感恩思想,以及如何让小学生们做到感恩。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有哪些。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普通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程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把"职业生涯与职业道德"列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或公共必修课,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教特色的形成。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丁贞栋 《文教资料》2007,3(20):74-76
全国高等院校将从2006级学生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该课程的新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建构符合科学性、课程内容具有感染性、课程目标体现针对性和课程教材适宜互动性四个方面。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估上有所转变,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逐渐升温,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益普及,部分学校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宣传,  相似文献   

19.
1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军校教育主渠道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专门教育来开展,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一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要专题研究制定《心理健康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教员队伍、骨干培训、教材编写、配合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做到与年度理论学习与政治教育集体筹划、统一部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推进。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军校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