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4.
鄂东黄州话的“得”,使用频率高,意义复杂。它有入声[tε213]、轻声[·tε]两读。入声的“得”是实词、实语素,如(费解的方言词第一次出现时,以行间小字解释。其中记音的方言词,以汉字加~表示;少数音节径用国际音标记音):(1)得了人家的钱就要出力,不是不然就莫得。(动词:得到,获得)(2)王科长得了外孙,你送了礼冒副词:没有?(动词:有;添了)(3)他得了肝炎,住院去了。(动词:患,染上)(4)我只怕恐怕还得三个月才能回去。(动词:需要)(5)你这回不得他?得希他帮倒着说几句。(得、得希:动词,“多亏”的意…  相似文献   

5.
一、“F浮=G物”的两种含义(1)物体悬浮的条件写作“F浮=G物”,它表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与向下的重力正好平衡,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这时V排=V物,如图1所示.(2)物体漂浮的条件也写作“F浮=G物”,它表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与向下的重力正好平衡,物体在液面处平静止状态;这时V排<V物,如图2所示.一、“F浮=G物”的四种情况(1)F浮=G物例一个体积为5×10-4米3的木块浮在水面上时,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求木块的密度.[分析和解]木块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和一个向下的重力…  相似文献   

6.
“赋、比、兴”从诗“六义”中分化出来以后,“兴”之义最难定。难就难在概念归属没有定准。把“兴”释为与“比”同类的修辞概念,亦将导致“兴”的浸微浸灭。笔者认为:从“兴”的生成过程,意与象的关系及在创作中的功能几方面看,应把“兴”界定为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课内作文训练(一)入门1.激。(1)选学生们与本次作文题目有关的热门话题,追星、滑冰、苦恼、流行歌曲、交际等。(2)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3)根据训练题目使学生参与活动,如辩论、演讲、表演小品、演课本剧、搞民意测验等。(3)让学生回顾课外生活,如报告会、信息发布会等。(4)根据训练范围从课本中选最具特色的篇章段落,或背诵,或分角色朗读等。2.点。即入题,找一个突破点。(1)依题设问寻答案;(2)根据副词定范围;(3)名言为题追后意;(4)极小值时极大写;(5)题含主谓重在谓;(6)…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记念刘和珍君》有句子如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点出于我的意外。”(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里“意外”应该是“意料之外”的意思,我们一般是用“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但是“出于”与“意料之外”能否连用?先看《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版)。P1364“意”④:猜想,意料;P1240“料”②:料想,揣度。由此可知“意料”一词为联合词及同义复词,“意”即“料”,均有“猜想、揣度”之意。再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P13…  相似文献   

9.
自《周礼·春官》提出了“兴”这一名称后,对于它的争论虽历经两千余年,但最终还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兴”也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探讨得最多,也解释得最不清楚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兴”辞与诗的主体是否有内容上的联系。一派是汉人认为“兴”有比喻的意义,“举草木鸟兽以见意”是其代表性的看法;另一派则根本否认“兴”辞有什么意义,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义理求也。”前一种看法把“比”与“兴”又纠缠在一起,后者又未免过于简单化.因此,后人胡念贻只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意──境─—意”古诗教序童舜柱(泰和县沿溪乡潋溪小学)古人写诗,十分重视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要使儿童...  相似文献   

12.
各种试题对动词时态、语态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各种常用时态的用法;(2)各种常用时态的含义;(3)多种时态的综合运用;(4)常用时态之间的区别;()复合句中的时态呼应;()各56种常用时态的被动语态。要做好动词时态、语态题,同学们要抓住下面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3.
[闪亮登场]special用作名词时,意思是“特别的人;特别的物;专列特刊;号外;(在美国口语中)特价菜”。例如:  相似文献   

14.
“初二现象”概念的提出,切中了学生由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为“成长烦恼”的现代版,“初二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要点难点,比较典型的如:(1)沉缅幻想,逃避学习;(2)迷恋精神寄托物,如通俗文化产品;(3)外表上过度表现自己,派对早恋;(4)反叛师长,追求独立,学谁像谁,“就是不学好”;(5)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乱花钱,讲攀比;(6)说谎、抽烟、拉帮结派、小偷小赌、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初二现象”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普遍和严重,但借助这…  相似文献   

15.
一、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this(这个)一般用来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近的一个人或物,these(这些)是this的复数形式;而that(那个)常用来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远的一个人或物,those(那些)是that的复数形式。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7.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8.
拙作《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特点及其发展》一文,对我国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问题提出一些管见。文成之后,觉得意有未尽,对问题有进一步探讨和阐述的必要,因再为此文,续陈所见。一、古代对“比、兴”的解释《周礼·春官·大师》提出“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相似文献   

19.
说“冰”     
《聊斋志异》中多次用到“冰”字涉及婚姻的词语,如《素秋》适有故尚书之孙某甲,将娶而妇忽卒,亦遣冰来;《鸦头》中:赵戏之日:“君倘垂意,当作冰斧。”王怃然日:“此念所不敢存。”再如《聊斋志异·胭脂》中“娘子如有意,当寄语使委冰焉”等。文中出现的遣冰、冰斧、委冰等这些词语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寒冷”、“结冰”等义,而是与婚姻之事有关。后查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2,西安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1979,商务印书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宝琪 《小学生》2006,(11):I0003-I0003
兴与心,音相似,写法意思没关系。兴字五点上下分,心字三点全溅起。有时人们快乐时,两字组词才近意。要问这是哪两字?“高兴”“开心”不稀奇。“兴”与“心”@王宝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