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1年一月廿五日,苏联科学院院长c.H.瓦维洛夫院士逝世於莫斯科。他是终生奉献於发扬科学事业的伟大科学家,苏联科学界罕有的、有才干的组织工作者,优秀的、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家。瓦维洛夫的去世,封於苏联科学界的工作者以及全苏联人民,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先进的苏联科学在近几年来的突飞猛进,是舆我们这位多才  相似文献   

2.
人物简介: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物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相似文献   

3.
怎樣编寫自然科學通俗書籍,在目前科學普及工作中是一個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伊林在這篇文章裏指出作者應多花時間去注意語句的豐富的表達能力和文字的文學藝術性。他認為這是應該如此的,而不是什麼過高的苛求。伊林在這篇文章裏指出的自然科学作品通俗化的道路和方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他们是生活伴侣、他们是科坛伉俪;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在科学长空;他们大都携手在同一研究领域,他们不仅有爱,更有一样的理想。他们在执着的追求中发现了彼此。带给世人的是爱情异彩,科坛佳话,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仰望。事业生活两知己,——长久的爱情需要真正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由于採用这一宏大的國家計劃,我們已對我國歐洲部分的草原區与森林草原區的亢旱与歉收宣戰。這一宏大的國家計劃的實现,將引導我們的農業走上年年豐收的大道,將使集體農民的勞動具有高度生產力,并將大大增進蘇聯的經濟力量。”—莫洛托夫十月革命31周年纪念日報告  相似文献   

7.
8.
在我国研究材料晶体精细结构的队伍中有一位成绩斐然、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优秀中年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叶恒强。叶恒强1940年出生于广东,1963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固体原子象开放实验室主任。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成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专家组成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几年来,叶恒强与人合作撰写出版了《电子衍射图》、《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在固体材料中的应用》及《分析电子显微镜学》3本专著,…  相似文献   

9.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青年学子就有赴西方先进国家留学、向本国引入现代文明的风气,并掀起多轮出国留学的高潮。1937年的日本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断了这一潮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众多莘莘学子又开始延续从西方引进真理的工作。因欧洲受战争破坏严重,日本除满目疮痍外还属敌国,他们大多选择去美国留学,总人数超过5000。几年过去,国共两党在大陆的内战结束,他们渐次归国。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上半叶约有2000人归国。若不是美国政府设置了种种障碍,相关的数字还会高得多。这与1980年代后大部分的留学人员选择滞留海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当年为什么会有许多学子选择回到中国大陆?那些没能回来的又是出于哪些考虑?归国的学子和滞留海外的学子后来各自的发展情况如何?对郑哲敏院士的访谈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院士是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科学家们也以得到这个荣誉为荣。2001年12月9日和12月13日,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不啻是两个重要的日子,两年一度的增补院士工作宣告结束,新院士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科学院增选了56名新院士,中国工程院增选了81名新院士,至此,我国2001年所有新院士的评选工作已尘埃落定。虽然今年两院院士的评选工作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我们从两  相似文献   

11.
死亡吞噬了多少秘密。生命开拓出灿烂的天地。他已经年逾古稀,但是他不显老。时间,充实了他的生命;时间,充实了他的事业。他叫陈宜张,我国研究生命基础科学的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内分泌专家,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教研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2.
该课题是我从1977年开始,至今已探索了20多年的专门课题。说这是“一个首次提出的新课题”,是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其他人还没有象笔者这样明确地提出“精神显像”这个概念,因此,这是一个新课题。这个课题提出之初,只是作为猜想和假说,但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13.
14.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8):I0001
熊远著,男,1930年7月生于湖北竹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养猪学分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畜牧专家顾问组成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先后  相似文献   

15.
16.
二十世纪50年代,一位年轻的女性设计出了第一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学生又用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她用一生参与并见证着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艰辛历程。她就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部分内容,曾在1985年的《中国科技史料》中发表过。张锡钧老人读过该文后,曾对我们说;这是他最满意的记叙他求学和科研生涯的文章。当时他的身体已不太好了,但仍然心情很好地讲了许多文中没有写出的往事。这些往事体现出了中国20年代的优秀科学家在学习西方一流科学技术过程中所付出的艰巨努力和代价。 今天,中国又重新出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潮。通过对20年代情况的重新回忆,或许有助于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本课题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中国粮食年总产量在5亿吨以上,年人均占有粮食近千斤。取得了以占世界15%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生产出占世界产量21%的粮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辉煌成就。应该说,我国粮食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是与种子的选育、品种资源的发现与保护是分不开的。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品种选育专家们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品种资源专家董玉琛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1959年召开全国第一届群英会时,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1号青年高炉因创造全国高炉利用系数冠军而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红旗炉,女工长李依依因此出席了这届大会。《人民日报》、《苏联妇女杂志》、《本溪日报》也相继报道了李依依的事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田林 《科技广场》2001,(10):26-27
邱定蕃院士,江西省广昌县贯桥乡人。1941年10月出生,在风景秀丽的赤水镇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1951年,他刚满10岁便念完了赤水小学,毕业时名列前茅。1952-1954年在广昌中学学习,1954-1957年在南城中学高中部学习。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化工系,同年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1989年通过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考试,之后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著名学府──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学习和研究,并担任该校矿物工程系研究生导师。他没有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