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群体规模的越来越庞大,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越来越凸显.两代农民工在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作用、教育培训需求、希望获得的教育培训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时,必须加大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发挥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作用,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课题以浙江省湖州市农民工聚集区为调研区域,展开就业问题相关调研。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的就业异同点,认为就业动机与影响就业因素是两代农民工群体在就业问题上的最大差异,此外,在就业行业、就业渠道上也存在若干差别。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无序logit模型,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在新生代和老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作用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呈“倒U型”影响;男性在就业市场更受青睐;婚姻状态、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工作经验、本次流动时间、家庭收支比和子女数量的正向变动都会促进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寻求稳定就业,但它们对农民工在具体职业的选择影响上则存在差异。此外,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水平、本次流动时间以及子女数量上。可以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制度、构建社交网络和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描述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现状及分布情况,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约1/3的农民工有陷入相对贫困状态的风险,但不存在严重的极端贫困问题;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状态较为严重,且表现在教育和健康贫困指标上更为明显;社会资本能够降低农民工陷入相对贫困状态的可能,其中社会声望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程度。该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通过费舍尔组合检验法进行组间系数差异检验,分析发现社会声望对老一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更高。研究期待重新审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摆脱相对贫困的作用,为“后扶贫时代”农民工增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我国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三代之间的代际转换。三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动因、对城市的归属感、自我身份认同、就业领域及稳定、文化程度及学习愿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也反映出农民工在对农村教育需求上的代际差异。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在整体上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对农村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教育学校教育处境不佳、农村教育的职业技能教育效果不佳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缺失。因此,应该构建城乡联动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和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完善农村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层面上,受教育程度、就业稳定性与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意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更愿意参加职业培训,不同行业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相关因素对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Ⅱ向方向还是显著性,新生代农民工和全体农民工之间均表现出较高的趋同性,但第一代农民工参加培训意愿仅受受教育程度、就业稳定性等个别因素的显著影响。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模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生着代际变化,作为青壮年劳动力的两代农民工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与意识形态影响下,家庭组织结构与功能已逐渐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家庭长大,深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其独有的家庭观念和价值体系,希望能脱离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落地生根,农村家庭对其成员的向心力亦逐渐减弱,形成了一种相对松散的家庭模式。近年来出现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都反映了农村家庭组织状态的变化。新老两代农民工在生存状态及意识发展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现代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对和努力解决道德滑坡问题时,发现社会责任感代际差异问题是时代性凸显的问题,代与代之间的责任感差异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本文以社会责任感的代际差异为视角,以现代社会中人们责任感淡薄为依据,分析社会责任感代际差异形成的原因,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乡村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对乡村儿童良好品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实证调查发现,由于经历与经验不同,各代乡村小学教师对教育惩戒目的及范畴的认识以及实施惩戒的原因、惩戒方式、惩戒沟通及所需支持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惩戒实施方式上,“60后”教师习惯于“点名批评”,“70后”教师比其他代群更多采用“罚做班级公益服务”,“80后”“90后”教师更倾向于“课后教导”等。通过促进不同代群教师之间文化沟通,对各代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师教育惩戒培训与差异化管理,可使各代教师取长补短,提升教育惩戒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剥夺问题易引发社会冲炙,危及社会和谐,与当今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具体部署极不相称。农民工的剥夺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不平等的等级意识、制度中不公正的户籍屏蔽和现实中政府利益取向偏离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创新户籍制度,落实国民待遇;转型政府职能,明晰行政权力界限。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农民工从整体上已具备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大力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从本质与表征上把农民工融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现代化必须关注人的现代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农民工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流动的经历使得农民工初步接触了现代性,然而城市社会的排斥、职业选择困难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较少接触大众传媒等因素则制约了农民工进一步现代化。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在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传统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缺失。此外本文还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年青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弱势群体,在外出过程中更容易遭遇风险。研究发现,个体因素、风险意识以及外出模式是年青女性农民工外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就要吸收农民中的精英——农民工到这个阶层中来。而这应当通过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和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归纳起来有四种模式:"城保"模式、"农保"模式、"双低"模式、"综合保险"模式。针对这四种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总体性地进行了特征描述,主要表现为:"两低一高"、立法缺位、主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简略评价,提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呈现"碎片化"根源在于农村与城市的制度差异,阻碍城乡统筹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保安心态,亦工亦农的兼业型特点,家庭可支配收入低下,培训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没有就业准入的门槛,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工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领导,让农民工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还要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让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在非农转移过程中,成为新产业工人,但他们的新身份一直未得到制度上的确认,使他们被迫过着体制外的艰辛生活。因此政府应通过具体制度的改革将他们融入到城市体制之内。这样才能解决接下去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城市的绝大多数职业属于非正规经济,流动性高、工作辛苦、收入低,在城市的职业分类中明显处于边缘状态。而工作本身的边缘化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工人阶级认知的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他们的城市生存状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制度的层面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模式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出现"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的现象.从农民工培训供给的角度,探讨"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论述此模式在农民工培训领域中的作用,并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阐述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农民工培训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