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述了《简·爱》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和她们性格中的弱点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或是反抗至死,像伯莎;或是如同简爱,最终走向屈服与妥协。  相似文献   

2.
《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作品不但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伯莎·梅森这样一个以另类形式来颠覆男权统治的女性形象。《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为我们开启了解读伯莎的密码。伯莎的"疯",除了病理原因,更多的是被其夫罗切斯特压迫和指定的。被囚禁在阁楼里的伯莎,不甘被如此奴役,她用生命的力量去反抗。伯莎是挑战男权统治的伟大战士。  相似文献   

3.
试论《简爱》中伯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名著,但多数读者在理解《简爱》的同时对作品中的伯莎形象往往忽视和扭曲。其实,伯莎是世界文学形象画廊里妇女悲剧人物中的佼佼者。她的存在,对于《简爱》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她为简爱形象的成功塑造提供了契机并充当了陪衬;她的独特行为,极大浓厚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气息;她对于丰富和突出作品的主题,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作品不但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伯莎·梅森这样一个以另类形式来颠覆男权统治的女性形象。《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为我们开启了解读伯莎的密码。伯莎的“疯”,除了病理原因,更多的是被其夫罗切斯特压迫和指定的。被囚禁在阁楼里的伯莎,不甘被如此奴役,她用生命的力量去反抗。伯莎是挑战男权统治的伟大战士。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简爱》和中国的《雷雨》都塑造了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两部作品中花大量笔墨对女性人物进行了细腻刻画,不同国度的简爱和蘩漪都是敢于反抗命运的女性代表,但结局却大不相同。本文就简爱和蘩漪的形象进行对比,并揭示造成其不同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女权主义分析比较<黄色墙纸>与<简爱>,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首者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而后者借助梅森实现其内心隐秘的愿望.伯莎与简·爱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两部不朽巨著。两部作品刻画的女主人公形象——林黛玉与简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二人都是孤儿,都曾寄人篱下,都像折断了羽翼的小鸟一样,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对世俗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文章主要就二人的身世遭遇、人格魅力、反抗精神和爱情结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简爱》中最后一次大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原型意义:纵火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给简爱带来平等爱情的普罗米修斯原型;大火加速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由失乐园走向复乐园的进程;这场大火还弱化了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不平等的阶级和性别地位。  相似文献   

9.
《简爱》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把疯女人从故事的有机体中拉出来。让疯女人作为一个窗口,或者一条打开的门缝,让透明的光线直射进疯女人的黑房。借此窥探女作家执笔构思时的创作·心态。从疯女人看简爱,从疯女人看女作家。  相似文献   

10.
大凡有力度的人物形象,都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中,而其性格,则是他(她)对这种制约的心理反应与行为选择,或是满意与屈从,或是不满与反抗,或是不满但又无力反抗等等。简爱,处于一系列的财产关系的制约与束缚之中,她的热烈的性格与激情,表现在她对这种制约的自觉反抗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简·爱》中的女性形象,论述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海伦·彭斯、伯莎·梅森对于简·爱性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13.
伯莎·梅森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中的一位人物 ,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人们只是把她看作使剧情起波澜的配角。自从美国两位女教授把她从小阁楼中“解放”出来之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伯莎不再只是个使剧情曲折的配角 ,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她同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透射出简的内心世界。她是另一个简·爱 ,是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4.
《简·爱》是一部揭示罗切斯特对伯莎、对阿黛勒、尤其是对她自己残忍行为的小说。本文拟从疯女人伯莎的复仇入手,从文本叙事策略的角度探讨伯莎复仇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简·爱复仇韵高明之处,即借用文本的力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然而,其中与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对这个悲剧人物进行介绍,并从女权主义分析这个边缘人物伯莎·梅森,从而证明她的存在对于《简·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言说故我在——论《简·爱》中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其同名主人公简·爱毫无疑问拥有自由言说的权利。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作为推进故事情节和简·爱的性格发展的人物,也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另一关键人物,神秘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唯一重要却又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从而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中的话语权的探讨来揭示言说对确认人物身份和存在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典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有着双重文本策略:一方面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的表层故事,而深层意义上,是另一个女性主义形象疯女人梅森.伯莎所体现的女性灵魂深处所蕴藏的疯狂与叛逆,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压抑下不得不妥协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从而充分体现了女性作者身份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同简·爱、苔丝等其他人物形象一样,已经脱离作品而存在,早已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论文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权利话语理论,从男权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罗切斯特,从而得出结论一方面,他始终受着社会权利话语的威压,是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但同时,他又对妻子伯莎及恋爱中的简·爱充当了不光彩的压迫者的角色,成了夫权文化的帮凶,是一个打着时代文化烙印的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谈及《简·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刻骨铭心的曲折爱情,以及简·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男女平等权利的精神特质,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则明显忽略、漠视甚至误解。文章拟从疯癫而又清醒、角色定位与人物原型、人物塑造的特定意蕴等方面入手,尝试解读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伟 《海外英语》2011,(11):252+254
In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explores the culturally subversive way of feminine revolt and independence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19th century pattern of marriage and subjection to patriarchal system.Bertha Mason,the counter figure,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imprisoned Victorian wife,who shows how women fit into the stereotype of Victorian society:dominated by the masculine codes and treated as infer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