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对身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2.
积极功能 1.凝聚效应.校园文化有动力核心,追求整体的优势,树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师生行为系于共同的校园精神之上,这种精神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所产生的向心力和群体意识,即凝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凝聚教师的群体力量,调动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形成一支团结、向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它必将促进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积极功能1.凝聚效应。校园文化有动力核心,追求整体的优势,树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师生行为系于共同的校园精神之上,这种精神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所产生的向心力和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存在于学校范畴里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学校的独特风格,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2月刊发的《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及策略》一文,我受益匪浅。作者从显隐内涵、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重境界、终极归宿三个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阐述,指出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文化育人于无形,立德树人于点滴。建设一种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过程,一个叩问反思、寻根溯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精神的特点 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河南省新乡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产生了具有榜样带动作用的新乡先进群体,他们形成的意蕴厚重、内涵丰富的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需要持续培育和践行。弘扬新乡先进群体精神需要在深刻把握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内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高校长期形成的,具有各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特色。它集中反映了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水平,具有高校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把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隐含在自己特定的文化结构中。通过教育、导向、融合、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而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搞好…  相似文献   

11.
朱培干 《湖南教育》2011,(11):36-36
有人认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学校的品格,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和自然生成,是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一种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巨大动力。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化管理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对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依靠人、尊重人、成就人的原则,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影响、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管理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对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依靠人、尊重人、成就人的原则,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影响、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是形成于学校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组织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积淀和提炼;学校文化又融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规范和动力。充满诗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建构“学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居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次。“学校精神”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隐性课程形式出现,它具有目的深层性、要求隐蔽性、过程渗透性、作用持久性、传统继承性等特点,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心理建构和社会辐射等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建构和培养“学校精神”。  相似文献   

16.
魏东平 《文教资料》2007,1(25):141-144
精神需要是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由于对某种社会生活或现象感到欠缺或不平衡而渴求得到满足或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当前,在教师需要及其激励中,主要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上,重物质需要轻精神需要;二是把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归结为道德需要和道德追求,忽视教师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针对当前教师精神需要的特点和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进行合理调适与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育本身是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活动,因而,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行为等方面内容的整体。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大学精神更多的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它一旦形成,将为学校发展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源,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作用。大学精神实质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意识形态的整合、凝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熏陶感染等作用。培育大学精神。要树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强化大学的个性特征;着力营造良好的校风;确立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校训;继承、创新和发展学校的文化传统;发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等。  相似文献   

19.
锻造品质 凝聚精神 建设高效和谐团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管理思想先进,工作能力突出,协作精神优良的领导班子队伍,一个齐心协力、协作良好的优秀教师群体,一种积极奋发与和谐幸福的校园氛围,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身心愉悦、精神富足,有强烈的归属感,能够为了学校的发展目  相似文献   

20.
学校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三个基本维度来阐释。一是学校精神的情感维度,主要关注群体情感的感染性、教育性与情境性;二是学校精神的意志维度,主要关注群体意志的目的性、坚定性、实践性,焦点在于如何形成积极的、果断的、自觉的群体意志;三是学校精神的价值观念维度,主要关注学校群体信念、群体信仰与群体理想。在学校精神的三个维度中,学校群体价值观念处于最高层次,对学校群体情感、学校群体意志起指导作用,并决定着学校精神的性质、方向和效应。学校群体情感是学校精神的基础,学校群体意识对学校群体情感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