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杜忆竹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4,(2):57-70+119
他者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待他者的态度体现出审视他者的不同方式。论文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豆瓣和IMDb的影评展开主题分析,旨在探究“他者是如何被审视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对他者的认知有三种情境,即先赋自我与绝对他者、关系中的他者,以及消失的他者。第一种情境将“我”与“他”视为相对独立的,第二种情境则认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构成的,第三种情境意味着对跨文化差异的否定性解读以及对我—他关系的转换。最后,论文讨论了他者审视过程中的情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华华 《声屏世界》2022,(3):124-125
2017年,瑞典电影《方形》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不同于以往北欧艺术电影对弱势群体、底层人物的关注,影片《方形》将镜头对准了北欧瑞典的中产阶级及上层精英.影片以装置艺术"方形"贯穿始终,剖析了囚禁于社会规范、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舆论下的光鲜亮丽的精英群体,用当代艺术巧妙撕下了现代社会所追捧的文明的外衣,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3):40-46
近年来,《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等音乐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音乐真人秀节目的语境粘连与文本阐释透射着"文化杂糅"的种种表征,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等不同文化样态进行混杂、交合与碰撞,并生发出新的意义。本文借鉴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通过历时性视角呈现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轨迹,认为音乐真人秀"文化杂糅"经历了从突显精英文化到强化草根文化,再到倚重精英文化,直至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共存的历程。"文化杂糅"的过程蕴藉着"他者"想象,"他者"作为关照"自我"的一种参照对象,把"他者"纳入音乐真人秀节目自我地域的范畴,并进行创生糅合,既可以借鉴"他者"的优秀成果,又能够检视"自我"的文化境况。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他者的崛起     
本书的内容不是关于美国的衰落,而是要讨论所有他者的崛起。确切地说,它讲述的是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大转折。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3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朝鲜半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明一代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高丽、朝鲜两朝大臣出使明朝,必记载沿途之见闻、会见之盛况,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他们在接待明朝使臣过程中,必以诗文唱酬,有些还通过交往成为至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收录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制作了诸多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带有着强烈的预设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数呈现出的是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韩国KBS制作的2015特辑《超级中国》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贯有的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为铺垫,通过分析《超级中国》的中国形象探索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版块34件获奖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家外媒网站(英国广播公司BBC,德国镜报,美国CNN)针对同一事件所设计的报道框架和叙事方式(包括不予报道),尝试从有限的材料中分析我国涉外报道主流媒体与外国媒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代法国哲学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堪称独树一帜,因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观点、叙述的明晰深刻,也因其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而真实的对话,愈来愈多地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广告在提供给我们大量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给我们构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由他者组成的世界。人不断地在他者世界中被异化,选择恐惧症、购物狂等比比皆是,对于这个世界,本文从广告的视觉文化角度进行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电影《芳华》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从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注定成为大家眼中的笑话。她自小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难以融入集体,误打误撞当上英雄却罹患精神障碍,痊愈后渐渐过起了朴素知足的生活,最后与刘峰没有结婚但彼此相爱相守。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影像,有太多对雅克·拉康理论的投射。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入手,并结合他者、自我、三界认知理论、缝合等精神分析概念,重点探讨《芳华》女主人公何小萍置身于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从而达成自我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和解。  相似文献   

14.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意义的生产者,其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前人对“他者”的研究入手,然后把“他者”概念引入新闻报道领域,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新闻刻板印象、媒介框架、意义建构与解读、符号分析、新闻生产等几个角度切入,分析日常新闻报道过程中形象再现的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理解新闻报道的他者神话.  相似文献   

16.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地的档案编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只编不研和相对封闭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思想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档案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档案编研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他者片面地理解为自己的对立面,而不是合作者。  相似文献   

18.
卢迎安 《新闻界》2007,(3):57-58,51
本文运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克赛尔·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分析了当前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几种模式,并从承认理论三种蔑视形式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负面建构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历来被中外研究者所关注."外国人讲黄河故事"在当下主要表现为有关黄河的媒介产品.纪录片《中国黄河源之旅》作为他者视角的个案,其建构出的黄河存在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内外叙事视角的互补、线性叙事结构的强调、对叙事对象的观照等共同勾勒出此形象.超越个案反思他者视角偏见与误读等问题有助于建构积极对话的黄河文化主...  相似文献   

20.
沈雅婷  周鸿 《今传媒》2023,(3):34-36
短视频的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渠道,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他者化”现象。本文通过探索短视频中乡村文化传播的“他者化”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探索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短视频乡村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