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域文书是重要的历史档案,纸张载体和书写材料成分分析是内容鉴定、断代及保护性修复等工作的重要前提。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GXW0172号唐代西域文书残片为研究对象,在病害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偏光显微、电子显微、XRF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开展纸张和字迹材料的全面检测,认识制成材料形成特点。该文书纸张材料是由皮纤维和麻纤维组成并经剪切、舂倒等工序抄造而成。该文书正反两面字迹墨汁所含元素种类和含量不同,说明书写非同一时间。在开展修复工作时,依据原件成分特点,补纸选择三桠皮纸;针对不同的字迹病害选择不干预或清洁。纸张和书写材料的成分分析对西域文书的保护修复、鉴定和断代等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唐代社会地位或阶层的划分,记录不同社会活动的文书用纸和墨各有其选择及应用,官府公文书写用纸、宗教经文用纸及百姓用纸皆有差异。以3件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残片为研究对象,利用FTIR、XRF设备和显微观察等多种无损检测手段探究出土唐代西域不同书写内容文书用纸和墨的差异。三种用纸造纸原料相同,但加工工艺有别,经文用纸为二次加工纸,官方文书用纸和私人书信用纸为一次加工纸,从纸张性能检测得出官府用纸质量优于民间书信。三种不同用途文书的字迹材料成分、特征和稳定性等也不相同,官府文书所用墨汁可能添加珍珠粉辅料。研究发现出土唐代西域不同用途文书保存现状、用纸质量和字迹材料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使用特性。  相似文献   

3.
纸简并用考     
当今书志学或其它历史著作一般认为,自从蔡伦革新造纸技术成功以后,历史上出现了三百年的纸简并用时期,然后才是简被纸完全代替。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上奏皇帝造纸成功,此为公元105年。到东晋未年,篡位后的担玄下过一道命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初学记》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六百五)这是公元403年或404年的事。从105年至404年,便是纸简并用的三百年。认为蔡伦以后为纸简并用时期,这是对的。但是,笼统说纸简并用三百年,却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4.
清代地方衙门档案文书的时间标识书写方式有“一次性”书写完成与“两次性”书写完成两类。“两次性”书写完成的时间标识,在结构上由年、月数目字与日期数目字构成,日期数目字有黑色与红色之分。两次性书写完成的时间标识结构中年、月数目字表示文书文本制作完成的时间,墨色的日期数目字表示该文书经衙门房科处理体系送交长官或长官的私人幕僚系统处理的时间标记,朱红色的日期数目字表示文书正本经过地方衙门长官及其私人幕僚系统处理完后正式发出的日期。现执行的明清档案整理行业标准中以及各地地方档案整理的实践中确认的文件级档案时间著录的标准并未精准地反映出上述含义。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书档案是反映乡村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和文物价值.由于纸张材质和存放条件,民间文书档案的破损情况较为普遍.不具备古籍修复知识和技术的民间收藏者,对文书档案的处理往往走入误区.这不仅对文书档案造成了二次损害,还增加了其后续修复工作的难度.论文以太行山文书档案为例,总结了几种民间文书档案保护中的常见误区,并以太行山文书中的《郭氏历代文约档案》为例,探讨针对上述误区的修复方法,重点探索运用"湿揭法"修复使用工业胶水粘贴的文书档案和将文书档案粘贴在A4打印纸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科技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档案制成材料的成分分析,为档案的保护修复、真伪鉴定和年代断定等提供科学依据。以德格土司官府与民间文书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观察、XRF、FTIR等对其制成材料进行科技检测,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用途文书的对比分析。从载体材料来看,官府和民间文书纸张的制作工艺相同,但其外观形貌、纤维原料和老化程度存在差异;从字迹材料来看,两种文书的字迹材料中均含有果胶和酯类物质,与纸张的结合方式都为“渗透+结膜”,但官府和民间文书的具体字迹成分不同,字迹清晰度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告身是宋代最为重要的人事档案文书。告身的授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有赖于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官告院。官告院兴起于唐末,至北宋初成为定制并逐步规范化。其主要职责是告身的书写、用印、装裱和给付,其下属机构绫纸库则管理告身的书写材料与装裱材料。  相似文献   

8.
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纸,但质地粗糙低劣,不能用作书写材料.东汉蔡伦之后,造纸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出成本低廉、质薄耐用的纸张,为文字的书写提供了优良的材料.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使用简牍缣帛书写,一时难以改变旧习.  相似文献   

9.
秦代规范行政文书措施主要包括对行政文书做合理的分类;统一文书书写格式;明确文书内容书写的细节;保障文书正常传递。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秦代国家不仅对文书的书写进行日常督责,而且也从技术角度对规范行政文书提供帮助,同时,书写者也努力提高文书书写水平。秦代文书标准化工作是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也为后来时代的文书制度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0.
书和档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文书质量的好坏、高低直接制约着档案的质量,要提高档案的质量,就必须先提高文书的质量。一、文书质量对档案质量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文书材料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档案的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书制作用纸质量不高。文书材料中有用易发脆纸张制作的,这些文书材料转化成档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发黄、变脆、破损不能提供利用,这样的文件无法长期保存。另外,用大小不一不规范的纸张制作的文件,立卷时需要表糊、剪切,既费时又费…  相似文献   

11.
王国强 《图书馆论坛》2006,26(6):354-357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相似文献   

12.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7-350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简牍与甲骨的起源孰先孰后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认为简牍起源于尧、舜、禹时代,而其广泛普及的时期在商、周;盛行期是战国至东汉末年。简牍与甲骨是并行于世的文献形态。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不仅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书写材料。  相似文献   

15.
"公文"释源     
针对"公文"一词的起源诸说,采用文献检索统计、同类词比较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本文发现,"公文"一词起源于东汉末年,却到宋、明、清才日渐盛行;它的出现次数和频次总体呈递增趋势;其文书类用法较为广泛,应用范围始终稳定在"官方政务文书"的基本范畴,是古代汉语在近现代得以发扬光大的典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买地券脱眙于契约原件,它是对买卖行为或买卖关系进行规范的一种文字记录.东汉"大吉买地山地记刻石"和"建宁五风里买地券",为绍兴地区现存土地买卖契约有确切年代的最早文物之一和金石文献,是一种从形制和内容上都具特殊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其拓片绍账图书馆有藏.文章从两件买地券的符号、内容及其保存的时代知识信息等方面.略述这种特殊载体形式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评之为“七实三虚”,大部分有史实依据.《演义》涵盖了从东汉末豪强混战到西晋灭吴,历时九十多年,各路豪强为占夺地盘,争战不断,全国人口低谷时比东汉末减少60%.以约4400万人生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说不上正义性属于何方.各方逞勇斗智,奇谋百出,尽显武勇、诡略之极致.富有戏剧性和智慧、人性等教育意味的三国史事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特别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盛,“说三分”是最受欢迎的说书节目,进而加上皮影戏、演唱并发展为杂剧,故事更丰满,人物特色更突出.说书的话本经加工成“评话”,现存元代至治年间所刊《全相三国志评话》回目与《演义》大体相符,罗贯中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史书并杂采野史资料进行创作.现知《演义》的早期刊本为1494年本,距罗氏在世已约百年,学界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尚存歧见.  相似文献   

19.
在正史史志目录中,汉宋之间类书所属归类不同。实际上,这种不同正暗示着近八百年历史中类书发生嬗变的信息,即类书在编撰上由唐代之前的"抄录事类"到之后的"事文兼用"的嬗变,类书在阅读上由唐代之前的"览"到之后的"记"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从现有资料看,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而不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序》;朝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王禹偁称的《小畜集》。邸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到宋代时已经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报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