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字源解说马,甲骨文■是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动物形象。有的甲骨文■用大眼■借代口、眼、耳构成的头部■。造字本义:善跑的力畜。说文解字马马,一种会昂首嘶鸣的动物,勇武无比。因此,"马"字的字形像马头、马鬃、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与马相关的字,都采用"马"作偏旁。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关于“朕”本义的看法大致有四类:第一人称代词;舟缝,弥补舟缝;行迹,征兆;给予。考察“朕”字构形,分析“朕”字相关辞例及其同源字族,“朕”字本义为“致送、赐予”,由于常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就为其本义增繁形符,分化出“賸”“媵”“■”字。同时“致送”义也作为一个基因留存在了以“朕”为偏旁的“腾”“謄”诸字中。  相似文献   

4.
墨丽 《作文》2024,(2):20-22
<正>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可爱的小草。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和小草相关的字。“草”的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并排而生的两株小草,简化后,写作“艸”。今天的“草”字,其实是另外一个字“皂”,篆文写作“■”。“皂”的造字本义是指橡子,橡树的果实。后来,人们用“草”字代替“艸”字,草的本义就消失了。甲骨文中,草字还写作“■”,这是一株小草的样子,简化后写作“屮”。“屮”的造字本义是指小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号篆文■=■(口,吹)+■(丂,像竽,乐器)。造字本义:古人用管、角发出警讯或集结指令。■泣篆文■=■(水,眼泪)+■(立,站着的人)。造字本义:无声流泪。■涕金文■=■(雨,即"零",表示洒落)+■(米,疑是"水"的误写,表示泪水)+■(弟,疑是"弔"的误写,表示死亡)。造字本义:为死者落泪。■睡篆文■=(■目,眼皮)+■(垂,向下坠),表示眼皮下垂。造字本义:眼皮下垂,临时打盹休息。  相似文献   

6.
    
正德,甲骨文■是由■(行,四通大道)加上■(直,不曲折,不犹豫),表示在大道上直行。"德"字的本义,双人旁表示道路,右边则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德"字告诉我们,不要去想、去做那些走小路、抄近路的投机行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坦坦荡荡,遵守道德规范。古代德才兼备的人很多,上人旁表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4):51-60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为其俗讹体,产生于东汉;恩德、道德为其本义,训"升"为假借用法,训"升"这一用法的本字或为"陟"。"惪"为"德"省"彳"的省简异体。先秦时期"德""惪"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互补性,战国时期■字形的使用大致具有地域互补性。疑"直"所从的■或与臬、圭表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同学们,你们瞧:"秉"与"兼"两个字看上去很相像,想了解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秉,甲骨文■是由禾■(庄稼)加上又■(持握)组成,造字本义是指一个人一手执刀,一手持株,收割成熟的庄稼。手握一株为"秉"。兼,金文■是由两个禾■(两株稻禾)加上又■(抓握)组成,造字本义是指一个人一手同时抓握两株稻禾。收割时,通常一手抓住一株稻禾,一手执镰拉割;有些人则一手同时抓住两株或两株以上的稻禾,以达到一刀数株的收割效率。  相似文献   

9.
墨丽 《作文》2024,(14):24-25
<正>“苦”和“答”这两个字看似和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造字之初,它们也指植物。“苦”的金文写作“■”,上面是“艸”(■),表示这是一种植物;下面是“古”(■),表示读音。“苦”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叫作苦菜的植物,可以清热解毒。因为这种植物味道有点儿苦,所以,“苦”字引申为味道苦。  相似文献   

10.
"好"字之本义.学界有多种说法,以"女子貌关"说最为常见.本文首先对现行有关"好"宇本义的几种观点提出质疑,然后从文化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几个角度对"好"字进行分析.并进而提出"好"字的本义应为"喜好,爱好".  相似文献   

11.
    
正一、火光光,甲骨文的造型■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熊熊燃烧的火炬■,下面是蹲跪着的奴隶■,手举着火把为主人照明。光字的本义是指火光。"光"的"光明""光辉"之义,一直沿用到今。光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明亮,使我们能在黑暗中看见物体,阳光、月光、灯光等是最常见的光。  相似文献   

12.
说“孚”     
关于"孚"字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卵孚",另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俘虏"。综合各家学说,参照具有"孵卵"义的"伏""抱"二字的引申途径,"孚"的本义应为"俘虏","卵孚"是它的引申义,而"信"义则是它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3.
"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相似文献   

14.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正确的、明确的考释 ,在这些古文字当中 ,有许多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 ,由于它们的本义很早就不使用了 ,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从一个字在古文献里常用的意义中去寻找它的本义 ,结果不是找不到就是找错了。对于这类古文字 ,只有根据古今字的原理 ,找到它们的今字 ,才能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篇卷一词合用泛指书籍,分用也可分别作为量词使用,但二字在造字之初,各自的本义并不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卩部】中这样解释卷:"厀(膝)曲也。从卪■声。"可见,卷字在造字之初并非跟书籍义有关,因此第一小节便是理顺卷字的词义引申方向。在《说文解字》【竹部】中许慎对篇的注解为"篇,书也",在第二小节,结合篇编为同源字的相关知识补足篇字的特有内涵。并在第三小节讨论篇卷分用时,阐述二字并存造成的混淆与麻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明确的、正确的考释,经研究,我们发现,这类古文字大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所以,只有找出这类古文字的今字。才能根据今字的本义来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舆"的本义是"抬",从舁从车,"舆"中间的"车"是"东"的讹变。"舆"本义逐渐模糊后新造"■"字,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與"和"擧"也是古今字的关系。"舆"和"與"音近义同,在"舁"的基础上分化,是同源字。"■""擧"分别是二者的分化字。  相似文献   

18.
本义是形容疾病传染得很快。语见宋代·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人死则有虫出,中者病如前人,非死不已。一传  相似文献   

19.
周坤 《文教资料》2007,(36):48-49
许多人认为"介"字本义为"疆界、界限"。但通过对其甲骨文、金文形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本义作"甲士"更为合理。从这个意义出发,随着"介"字所涵盖意义范畴的扩展,词性相应地也就发生变化,量词性质应运而生。"介"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个"字。"介"字在传抄过程中讹化出来"个"字的形体,并最终由"个"字承担了"介"字所具备的量词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只谈词本义,或把字本义混同为词本义.本文试从文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字本义同词本义的联系和区别.字本义是汉字符号的形体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书面语中,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词,这时,它代表的是词本义.字本义研究,属于文字学范畴;词本义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字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字的形体形象,词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字本义与词本义在结构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字本义与词本义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但又不一一对应.掌握字本义同词本义的区别,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