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崛起,其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大学生心理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应激的内涵,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应激事件的产生原因,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爱鸽 《教育探索》2005,(8):109-111
研究教师的应激有助于保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消除职业倦怠感。教师的应激是一种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包括警觉、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师个体,对应激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日常生活中应激导致教师常常出现轻度的心理障碍,如果使用成熟的和中间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教师能够对应激反应进行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宁波市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1245名初中及高中学生接受了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调查,结果发现,宁波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教师,同学朋友和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是最主要的应激源,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反应密切相关,结果提示,厅维护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给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职业倦怠就是主要表现之一。下面就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例来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随后Maslach等人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  相似文献   

5.
一心理学意义上的紧张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6卷256页上是这样来解释“紧张”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生理表现的:紧张刺激或紧张状态又称为———应激(stress),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肠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过强防御应激不当,就会造成身心疾病或精神障碍。紧张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社会技术中一个特别复杂得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控制紧张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紧张是人类和动物经受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在人类,由于心理意识的复杂作用,紧张成为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带有压力性质的情绪状态。在紧急情境中,应激(紧张)导致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局限,抑制在正常情境下应付策略的变式选择,减少思维利用的线索,导致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导致应激(紧张)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引起应激。在应激与刺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如个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对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待社会性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引起重要调节作用。应激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严重灾难事件发生时,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精神创伤可引起诸多心理变化,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文拟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概念(简称PTSD)、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及干预策略作阐述,以期促进遭受重大灾难事件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榕发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0-103,121
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因素,从社会环境、家庭问题、个体素质、生活应激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就大学生焦虑心理提出了从和谐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心理的辅导、生活的帮助等方面进行预防与干预,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应激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如今,应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2.应激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理查德·拉扎罗斯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便产生应激。虽然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反映了应激的不同层面。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9.
闫颖 《教学与管理》2012,(24):68-69
一、心理危机的预测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时所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虽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危急性等特点,但它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通过学生在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测知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之中。1.生理上的变化。部分学生因经验和阅历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李建平 《现代教学》2014,(3X):56-60
<正>压力主要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处处可见。当各种压力事件作用于小学生,也就向小学生提出了适应、应对的客观要求。如果小学生意识到内外环境提出的要求,并认为满足这种要求至关重要,那么他便会产生心理应激。那些长期的、超过小学生适应、应对能力的心理应激称为恶性心理应激。[1]恶性心理应激将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笔者对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压力事件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应激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应激状态,可以使机体处于激活和唤起中,提高人的整体应变能力与反应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地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则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教师由于受着学校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及个人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与应激状态。了解与掌握使教师产生应激心理的应激源,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的应激心理进行调适,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的近十年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震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进行了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PTSD和PTG的发生状况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等方面,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PTSD和PTG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PTSD呈下降趋势,PTG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诱发因素(创伤暴露程度)、个体稳定型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类因素)、个体状态型因素(核心信念挑战、反刍思维、复原力、控制感)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等四类,这些因素对PTSD和PTG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可关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机制、PTSD和PTG的关系及其在时间历程中的变化轨迹、PTSD和PTG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等议题。  相似文献   

13.
校园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积极品质,能够激发个体潜在的正能量,是运用内外资源积极调适或修补心理危机的过程和结果。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应产生复杂性"理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品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主动性、学校内主客体互动性、心理危机的动态预测性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突发事件心理弹性干预系统,提高高校应对心理危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机制及个体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在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倾向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心理影响机制和应激性心理影响机制,并从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阶段,分析了个体采取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行为策略等自下而上的“自救”策略的原理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蔡素文 《江苏教育》2022,(80):49-50
<正>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外部事件与内部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对外界的人与事持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难免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来自个体对自我及外界的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来访者用正确的方式识别、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发生时,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儿童不但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恐怖场面,有的还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或其他亲人,地震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本文从相关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工具和干预策略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以期促进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个体的心理过程来看,突发公共事件将形成个体的心理应激,并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等,从而使有些人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特征,出现极度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反应,甚至诱发心理疾病。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个体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出现受挫心理,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就群体心理而言,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群体舆论方面会出现一种群体扩散效应,群体行为方面则可能出现责任扩散效应,从而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应激”在心理学中一般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他们必须迅速作出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即为应激状态。这种状态容易使人的心理体验,行为表现以及生理过程发生急剧变化。在个体生活中突然遭受到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响的重大事件,则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凸现,由于生活压力引致的心理危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基于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心理危机在大学校园也逐步开始蔓延,而且蔓延态势表现得极为迅速,尤其近期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接连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一心理危机的界定心理危机的一般定义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而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其通常表现为:当个体遇到突如其来的或重大的生活应激或挫折,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交通事故等,个体面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会出现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表现出极度紧张,苦恼,焦虑,忧郁,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韧性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调查”(SLSI)和“CD -韧性量表”(CD - RISE)抽样大学生459人,采用 AM OS 拟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直接效应模型中,生活应激对心理危机的诱发效应是0.72,韧性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是-0.13;中介效应模型中,韧性对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是-0 .30,韧性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是-0 .32(比直接效应增加近2倍),韧性中介效应即生活应激较高诱发心理危机的直接效应0.72衰减为较少诱发心理危机的间接效应0 .09(比直接效应减少6倍).结论:韧性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独特心理资本,其核心资产或特质是抗逆力和复原力;韧性资本是个体免遭伤害的心理免疫和个体复原成长的优势力量;韧性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具有双向中介效应:既缓冲生活应激,又干预心理危机;韧性资本具有个体韧性能力、忍受消极情绪、积极接受变化、自我控制能力、精神信仰力量等因素;韧性中介效应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数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