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正好百年。在这一百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格致”各有怎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科学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最初并没有“科学”这个名称,早期使用的却是“格致”一词。“格致”源于《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植物,物格而后知至”。可见“植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以求取知识。明末天后六年(1626年),出版了《空际格致》一书,内容着重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论n其中“空际”相当于“自然”二字,“格致”即“科学”一词。清时,“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至今,上海市还有一所“格致中学”,其前身为1847年成立的“格致书院”。“科学”一词,系于19世纪末至20世…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师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根据课程名称与研究层次的变化,把“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划分为小学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学之中时期、小学自然教学法研究的独立起步时期、小学自然教材与教法研究受到冲击的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期、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期。对“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从清末时期至今,小学科学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年的科学教育思想从教科书中得以体现。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小学科学教科书也经历了很大变革,从清末的“格致”“理科”到民国时期的“自然”再到如今的“科学”,从科目名称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变迁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以及科学教材的编写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物质科学内容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将以物质科学内容中的“磁”为例来分析和探讨小学科学教材中物质科学内容在知识的选取、内容安排、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方向,就学习过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一个组成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现行的“自然学科”,课改后的“科学课程”)在此次课改中亦有了较大的变革。一、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纲要》规定,小学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由原“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由小学1-6年级开设,改为在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3-6年级)(以下简称小学《科学》)…  相似文献   

7.
陈尧 《科学教育》2008,(6):35-36
1设计思想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它开设在小学自然课程之后,初中分科课程之前,承上启下,帮助学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第11章“感知与协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味觉都不陌生,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这就为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各小学校基本上根据八十年代初编订的“小学科学科”课程纲要推行科学教育。1994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将小学课程重整,把小学原有的“社会科”、“科学科”及“健康教育科”三个科目综合为一个小学核心课程,称为“常识科”。此改变表面上令香港小学自然教育在学科分类上与全国其他省市课程有很大的分别。不过留心细看,可察觉香港小学的“常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随着中国知识精英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唤,步入了我国小学课堂。初名“格致”,后改称“理科”、“博物”,最后定名为“自然”,它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排位也逐渐由第八升为第四。然而,中国早期的科学教育,大都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小学自然课的教材模式是“压缩饼干”,即尽可能精选一些古今中外最重要;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分门别类编进去,由教师灌输给儿童。教科书上重要的结论用黑体字标出来,划上波纹线,让儿童记忆和背诵,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教材教法都不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儿童的智慧才能。  相似文献   

10.
梁华 《广西教育》2013,(25):90-9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能力、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增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意识。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科学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三心”和“二意”。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正值农历的蛇年之末,由重庆市教科院主办、江津区教委承办的重庆市农村小学“卓越课堂”研讨会在江津区举行。围绕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10门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课程辅助活动”为主题,进行了展示和研讨。  相似文献   

12.
为使农村教育尽快地从“升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必须走农、科、教统筹的道路,这也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小学自然学科的任务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小学阶段开设的十门课程中,自然学科的科学内容、科学知识所占比例比其它学科大。所以说,小学自然课在农科教结合中,而是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次改革中,农村小学亦然。从《自然》到《科学》的变化,不仅仅是教材名称的变化,而且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在新旧课程之交,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也比较多。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教师必须学会面对这次课程改革,本着务实求真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远离浮躁和肤浅,引领学生踏踏实实“做”科学,“真刀真枪”地搞研究。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做”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科学的广泛传播,晚清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清末国人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词语演变及词义差异中,即可看出当时国人“科学”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2021,(2):I0004-I0004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始建于1847年,是中国近代较早创办的新式中等学校之一,现为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优质学校”是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追求。在一百多年办学中形成的格致精神、“格物致知、明德致远”的校训和崇尚科学、以“德”立校的校园文化,给予格致学子健康发展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6.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释“格致”     
《现代汉语词典》:“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清末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高剑毓 《现代教学》2014,(7):126-127
新时期,在我校的办学理念“未来属于孩子”的引领下,我校在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身心健康、善思乐学、勇于实践”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是学生培养的直接载体,我校结合时代、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建立校本课程“小学科学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24日一25日.“京沪基础教育快线”第六次论坛在湖北省宜昌市两陵区举行。论坛围绕“学校文化理解与建设区域视角”的主题,安排了学者与研究团队主题报告、学校文化展示、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在宜昌市实验小学、葛洲坝实验小学和绿萝路小学,分别从“课程文化”、“校本文化”、“班级文化”三个角度展示了西陵教育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思考与尝试。与会代表们通过实地参观,真切体验了宜昌市实验小学“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的“首善文化”,葛洲坝实验小学“韧心笃行,锲而不舍”的“水电文化”和绿萝路小学“自然的生态,自由的生长”的“绿萝文化”。  相似文献   

20.
雷富平 《陕西教育》2010,(12):28-28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由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过去强调了解科学事实和信息变为强调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从将科学探究作为过程来开展.变为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能力培养和概念的转变途径来开展……这显示了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最新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