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也许由于职业的原因,工作的需要,我喜欢读《中国图书评论》。每到一期,必先睹为快,不花很多时间,浏览一遍,既可了解全国出版界的动态和优劣图书的信息,增强我馆藏书的质量。我是搞图书馆工作的,每年在审订订购下年杂志时《中国图书评论》是必订的,即使经费再紧缺,也不能砍掉。笔者认为《中国图书评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栏目清晰,文章短小精悍,一事一议,一书一评,使人爱看。栏目基本上分卷首语、疑误求正、名家推荐、评书录、秉笔直书、图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读者反映说,《中国图书评论》有了新的面貌,这使我们欣喜;读者批评说,《中国图书评论》还有很多不足,这更使我们振奋。赞美也好,批评也好,这说明《中国图书评论》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这就是一个成功。投石而有回声,证明了石的存在。我们盼到了回声,为此我们感激读者。今年前三期《中国图书评论》在内容与形式同步提高上下了功夫,我们是希望  相似文献   

3.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5.
读到《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陈四益的书评《他勾勒出了我们难以忘却的时代——读俞明(故雨新知)》后,我作为俞明作品的一个老读者,也有些话要说说。陈四益说读《故雨新知》最好能同读俞明的另一本散文集《姑苏烟水集》,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两本文集,反映了俞明散文的成就与特色。这两本书  相似文献   

6.
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整天和图书打交道,对于图书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要为读者更好地服务,必需要了解书、熟悉书。怎样才能了解书、熟悉书呢?一是通过工作实践;二是阅读谈书的书。去年九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著名老作家唐弢著的《晦庵书话》,就是一本很好的谈书的书。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参考书阅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今天请各位馆长来此小聚,主要是谈读书问题。人类的文明,知识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读书。图书馆长整天接触书,有的本身就是大学问家、藏书家、品书家,所以我想由图书馆长谈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我们想通过讨论这个题目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把诸位了解到的有关当前读者需要什么书,哪些读者感兴趣的是哪一类书等信息传递到出版界,使出版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图书馆这个媒介更好地沟通,繁荣我们的出版事业。二是想通过与图书馆长的接触,探讨一下读书导向问题,也就是怎样通过我们图书馆的工作,在借书、荐书、评书的过程中帮助读者创造一种读好书的文化环境。我们将把大家的想法、愿望、呼声转达给各界。我们希望图书馆界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党的十四大的东风,市场经济的大潮,都在更新我们的观念,转换我们的脑筋,清新我们的思想。社会转型,万物皆流,人心思变,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热潮,为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中国图书评论》提出了新的标准。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中国图书评论》将以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思路开展图书评论工作。经济类和为现代化建设直接服务的图书仍然是我们评论的重点。这种评论应该直面现实,透过书内的评论引发出书外的思考,我们还要通过对这些书的综合性评论,不仅把握现象的分析,更着重出版行为和出版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我国书评工作的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和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决定联合开展1988年全国图书评论征文评奖活动。(一) 征文所评图书为1986—1988年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图书(包括翻译图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省高教局决定委托华南师大举办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工作人员培训班,该班已于11月22日正式开学,由华南师大图书馆负责教学组织与管理.参加该班学习者有来自本省各高校图书馆人员共47人,学习期限两个月.教学内容包括:《图书馆学基础》、《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读者工作概况》、《藏书建设》、《图书管理与流通工作》、《期刊管理》、《中文工具书使用》、《文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的莎士比亚图书馆———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6期李伟民自莎士比亚学成了一门“显学”以来,评论、研究的文章浩如烟海。莎士比亚文献的成倍增长,与莎士比亚图书馆、莎士比亚教学机构对莎学图书的采购不无关联,也说明读者对莎士比亚图书的需求量颇大。目前...  相似文献   

12.
君记否?一年前当《中国图书评论》这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时,她这样规划自己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是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图书及出版工作评论刊物。它评论图书,也兼及刊物;它以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作的评论为主干,又以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著作的评论为缀技。”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机流通借阅工作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读者对自己所借的图书书名、册数、日期都不太清楚 ,经常出现超期、丢失等现象。有的读者甚至把借还书日期直接写到所借图书上面 ,造成图书污损 ;有的借书后同学间互相传阅 ,最后不知是谁借的图书 ,不能及时归还 ,给读者和图书馆都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有时由于扫描器问题出现漏借漏还现象 ,引起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读者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说明我们的服务距离读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本着一切从读者出发 ,我们向馆里提出…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是在1956年建院的同时诞生的.现有藏书十二万多册.在图书分类方面,分两个体系:即艺术书和非艺术书.对于艺术书籍的分类,我们使用的是结合我院专业情况自编的《艺术图书分类(初稿)》.非艺术书籍,1981年前采用的是《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试行草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深感原使用的《中小型表》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新情况了.为了使我馆的图书分类工作逐步向标准化过渡,为将来的自动化检索打基础,于1981年春,开始对非艺术图书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由于分类法的更换,在我馆就出现了三套藏书组织和分类目录体系,这就给书库出纳人员的提书归架和读者检索书目增加了很多不便.为此,必须把原来的藏书和目录卡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15.
欣悉《中国图书评论》决心改进文风,今后要多刊发用散文,随笔小品等文体写的评论文章,要求作者只评一部书的个性,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何创见,同时要写得让非专业读者也爱读。这些意见,可谓先获我心。窃以为,《评论》这种选稿方向,既体现了“书评”的美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又吻合了当今被商品经济浪潮弄得精神疲惫不堪的读者群体的心理欲求。过去,雄踞于书评刊物上的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文采、感情苍白的教条式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第4期伍杰同志关于评差书的意见后,深有同感。他说:评差书既要得罪人,又比较费劲,要字斟句酌,滴水不漏。难就难在这里。现在就让我来做一次吃力不讨好的笨伯吧!  相似文献   

17.
我受评委会的委托,将第三届“中国图书奖”的评选情况作一简要报告。一、“中国图书奖”是一种全国性的荣誉很高的图书综合奖。它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设立的。每年评选一次,已经评过两届。今年4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正式成立,理事会讨论,经与《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研究,决定“中国图书奖”改  相似文献   

18.
改刊后的《中国图书评论》,有一种老朋友换上新衣服的感觉。它既保持原有的稳重、朴实、指导性强、内容充实这样一些特点,又一改略嫌僵死的总体格局,增加了大量让读者有所领悟、有所提高的栏目,如书里书外、雅室小品、书与人等,这些栏目里刊登的文章,多是清新雅致、可读性强的美文。刊登在封四的《本刊启事》,则更有别开生面之感。  相似文献   

19.
热门书在图书馆流通部门常常令人伤脑筋,其原因在于:①提出阅读需求的读者多;②图书使用的时间高度集中;③图书在读者个人手中滞留时间过长;④及时补充藏书有时较为困难,有时似乎也并无必要;⑤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与读者的需求量同时上升,截留环节大大增加;⑥来自兄弟部门或友邻单位的求援也较多而且集中。每当这种时候,最落埋怨的常常是采购部门。嫌书买得少,嫌书补充不够及时等等议论顺风而起;待到图书剔除时,又会从另一方面埋怨复本率过高。我们不难看出:首先,“热门书”常常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图书馆藏的是书,读者借阅的也是书,所以,书的品种是否齐全,复本量的多少,书的内容的优劣等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主要因素。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书只能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因素之一。影响读者阅读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这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二是图书馆本身的因素,如时间,馆舍环境和工作人员等。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不好,藏书再全,复本再多,书的内容再优,也同样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需求。下边分别论述时间等因素对读者阅读需求的影响。 1、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馆时间,二是图书馆的借阅时间,三是图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从读者的心理特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