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山》系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新选课文,写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隐居于普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爬山看日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简单。初读明白浅显,细细品味,含义深邃。文章前一部分,全部笔墨集中写一个“险”字。写“险”有三处:一处是在巴果茨基回答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具有似真非真的属性,似真性表现为观念或想象符码在感觉或者功能层面构筑出的“真实”效果;非真性表现在由思维生成的虚拟之物并非如现实客体一般具有物理意义,所以不存在事实层面的真实性。又因元宇宙的生产是肉身不在场,思维在场的实践,所以元宇宙实际是人类思维居住并进行“物质”生产的场所。没有人类思维的引领,数字技术无法自动承担元宇宙的建构工作,因而元宇宙的创生本质实际是思维数字化的实践,而非数字的直接创生。虚拟对人类创新思维解放的程度越高,思维对元宇宙世界的加工、改造、创构的实践能力愈强,反之元宇宙的发展也能反作用于人类思维灵性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然而,人类思维在元宇宙中的过度解放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同方向的发展,一是造成人的主体性失落,沉溺于数字世界的符号狂欢,背离原则、人性与伦理;二是自我设限的消解,从固化的思维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新的文明样态与人文形式。人类文明的前进或是凋敝取决于思维解放的偏向,只有时刻保持对元宇宙产生的可能危机进行预测与警惕,才能防止人类陷入科技带来的感性迷狂。  相似文献   

3.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程:赏画意出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引导学生欣赏画意———王冕所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是用墨画梅花,而且墨色十分淡雅;他画梅花没有浓墨重彩,颜色并不艳丽,不像有的画家把梅花画得大红大紫;他画的梅花枝干苍劲,很有神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素净”、“雅洁”;如果要谈观画的感受的话,那就是让人感到百花凋零,梅花独放,仿佛流溢着浓浓的香气,充满着坚贞不屈的精神。解作者作者王冕家境贫赛,没有一寸土地可以耕种,没有一头牛犊可以放牧,所以童年时期就被人…  相似文献   

5.
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起了表现主题的作用,同时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小说中的生活细节,使用独特的笔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充分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具有多侧面,立体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体验性活动《红色的画——真好吃》的实际对比操作,体现了体验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文章分为3部分,即无体验的学生创作画活动;增加了体验式讲解引导与活动的学生创作画活动;二者的对比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7.
萧乾的《枣核》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佳作。可以说是散文艺苑中的一支奇葩。它被选入今年新编的语文教材。文章朴实自然写得实实在在,不晦涩艰深。本文千字不到,共有九个自然节,可分三段。第一段(1-3节)叙述游子托捎枣核,得到后如获至宝。第二段(4—8)叙述游子全家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及参观他在异国建立的“北海”情况。第三段(第9节)作者对此的感叹。篇末点出“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这是全文的点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都非常清楚,无论是做事情或者看问题,都应当实事求是,绝不能想当然。这是极为普通的道理,也是很让人受用的道理,孩子们应当明了其中蕴含的意味,学会这样的处事之道。作者岑桑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着眼于一节美术课,通过画杨桃的事件向我们直观地展现出了这样的道理。这种表达方式是孩子们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我想,《画杨桃》这篇老课  相似文献   

9.
宗璞先生的<秋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深化了主题.构思上层层铺垫,卒章显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相似文献   

10.
《三只蝈蝈》(六年制五册7课、五年制五册11课)按事情发展的“自然时序”来写,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早晨)、地点(向日葵地)、人物(小东和小牛)。接着写“他们俩同时发现了一棵折了的向日葵”。然后叙述两人由能不能救活向日葵而引起争论。小东满有信心地说“一定能救活”,而小牛却认为向日葵“活不成”,并且用“三只蝈蝈”来赌输赢。最后,以两人都去救护向日葵煞尾。全文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交代得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画记>是篇很少涉及品评鉴赏的书画杂记文,其不论技法不探画意,而是径以铺排直说的方式描摹画面,旨在通过文字想见画作之貌.这篇以"叙事识物"为主的记画文,既有被后代追奉为记之正体的肯定与模拟,亦有被斥为"甲乙帐(账)"的质疑与论争.文中最值得探寻的并不是通常书画记文中常见的论艺观点,而是其着意记画的铺叙方式及叙述成效.  相似文献   

12.
胡雅坤 《文教资料》2006,(21):79-80
《伪币制造者》是20世纪初法国作家纪德唯一的长篇小说,它以崭新的创作技巧开创了法国小说的新局面。本文从其“纯小说”艺术主张、多视角叙事、小说套小说的“纹心”术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德在《伪币制造者》对于处理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创作技巧上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画家只有“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才能应目会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做到真实地反映出山水的形象特征,以达到“卧游”与“畅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常绍云 《成才之路》2009,(20):38-3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也。”这也就是说,写文章必须要有感情的震动,情感是文章的根本。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感呢?大家都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吧.可以说文章把父爱渲染到极致。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原因何在?主要是作者对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作了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这就说明,细节描写是渲染情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不是说——细微之处见真情吗?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lO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16.
17.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小船开渡,双桨在澄净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去.夕阳西沉,小船收渡,一抹温暖的金色蔓延.这生活无形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味道.  相似文献   

18.
最近半年在各教育媒体公布的全国教育理论图书排行榜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教育随笔/教育反思系列》大显优势。大夏大学是华东师大的前身,因此“大夏”两字常被作为华东师大的代名词。《大夏书系》,以“为一线教师做书,做一线教师喜欢读的书”为旨归。读《大夏书系》,让人感觉到一股“真思想、真教育”的清风扑面而来。在教师们厌倦教育理论千人一面、教条枯燥的文风之时,《大夏书系》以其极具个人特点的言说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作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阐释。目前已出版的教育随笔、教育反思两个系列共11本书,每本书都…  相似文献   

19.
张莉 《考试周刊》2012,(53):29-30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缔造者之一,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爱玛》在奥斯丁六部已完成的作品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并为奥斯丁喜爱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爱玛及其他女性的分析找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张辽这一不大为人所注意的人物形象,首先揭示了他出场的特殊性,小说中他常在危急时刻出场,起解危纾难的作用,这正见出他在书中的重要位置。其次分析了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指出张辽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忠义”之士,在他身上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并通过《三国志》《三国志平话》、嘉靖本与毛批本的比较,以见张辽形象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最后探讨了这一人物形象在书中的作用,指出通过他正可对作者重点刻画的关羽起到“正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