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自我介绍”是学生习作中必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按照惯常见的写法去写,缺少新意,缺乏创意。如何写更具新意,可采用自我画像、镜中之人、寻人启事、换位思考、对己谈心、设计名片等练写自我介绍,让习作有内容可写,情感可得到展现,表现手法可具有创新和个性化,也能用准确的文字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让习作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作文是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画秋景--写秋色"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一次观察习作活动.它与单元主题"色彩"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习作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图画再来写作,使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从理解词语的角度来看,"习作"可以理解为,在反复练习中学习创作;"习作教学"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帮助学生在反复接触与练习中形成创作技能。习作难写,习作难教,学生"怕"习作,教师"愁"习作,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喜欢习作,在习作中感到无话可写;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意;习作内  相似文献   

4.
一、减少束缚,让学生放开说 作文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学生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框",放手让学生在习作前"说一说".比如,我布置学生写"植树"的作文,先安排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讲清种树的要求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说"的活动,要求学生说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种了什么树、怎么种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学生争强好胜,发言特别踊跃.这时候要学生以"植树"为题作文,便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由此看出,在习作前组织一些"说"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然、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1.打开"话闸子"。习作(写话)话题内容的选择,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努力贴近学生生活。《习作教学案》中既有现行教材习作话题的充分利用,也有教师合理开发的习作话题。儿童的想象、游戏、阅读、观察、思考等都可以创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内容,甚至可引入QQ聊天、微信、少儿时尚等,力求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匹配的话题情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其乐于表达。2.献上"金点子"。习作目标的设定,除了要符  相似文献   

6.
《华章》2008,(2)
一说到写作文孩子们就犯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即使硬逼着写出来,也是一些模仿性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其实,孩子们生活中的素材很多,关键是教师是不是留心了,及时引导了,让孩子们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出了学生习作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就是不说空话;"感情真实"就是不说假话,说真话,吐真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习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呢?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小学生作文内容乏味、缺乏新意的问题,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从观察生活中事物、体验生活中情境、抓住生活中契机、扮演生活中角色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习作更具体、生动、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正>写话是学生习作的胚胎,是养育学生习作的摇篮。为了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建构"微写话"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微写话课程目标准,起点低,切口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话积极性,让学生会写,善写,乐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微写话内容,丰富微写话形式,形成微写话展示。  相似文献   

9.
三年级的学生习作,处于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的过渡期,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文章从"主题作文"教学入手,多写、多练,保证学生习作的数量。精心挑选学生习作中典型的作品,通过"谈作文"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会修改,提高习作质量。可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办班刊,发奖状,领"稿费",让学生收获习作的快乐,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是新课标对中年段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最为关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能一开始就使学生感到习作很难,习作很神秘,而要使学生感到习作不难,对习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相似文献   

11.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习作基础,习作兴趣仍需继续点燃。在动作描写中,学生往往写不具体,常常用概括的语言陈述。要让学生的习作写生动、写具体,可进行专项训练,以激活习作潜能,点燃习作热情。针对一节"动作描写"习作指导课进行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找到动作描写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描写练习。  相似文献   

12.
“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自由表达”符合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1.启发学生多方向选材。学生作文时,一看到题目往往被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能从广泛的生活素材中选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启发学生多方向选材,让学生写富有新意的佳作。如指导写《童年的一件趣事》,教师可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方面启发学生回忆:我在什么时候做过有趣的事?从懂事起——六、…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空中楼阁"、"七零八落"式的理论指导,这种苍白无力的指导,对学生习作无多大益处。与其过多强调"怎么写",不如在"写什么"上下功夫,让学生发现习作规律,获得习作的能力,体会到习作的快乐。一、以例文激活"写什么"1.激励习作情感文章应为情而发,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情想表"非常重要。如习作《20年后回故乡》,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自信心不足,担心不好写。我就从几个方面引导,先从《桂花雨》例文入手,让学生想象故乡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学生最难做、最怕做的一样作业,却是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随着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作文分数增加,作文分数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更大,作文更显重要.绝大多数学生想写好作文,但难以为之.怎样指导学生写作,使学生写作有法可寻、有文可依,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探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遵循学生习作规律的基础上,能经常亲自写一写学生的同题作文,试试"水"的深浅,或经常动笔写一写其他文章,这样既能使作文指导、讲评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之更好地完成习作,也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文".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三学段习作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针对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的现象,可以开展"微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聚焦生活镜头,抓住细微之处,进行细致描绘,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微"见"著",让"微"也足道。  相似文献   

16.
虽然观察类习作的水平因人而异,但学生"眼里无焦点""笔下无新意""心中无感情"的观察类习作还是占了大多数.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呢?笔者尝试在班级的一角放置了昆虫饲养盒,昆虫皆六足,因此取名"六足角".这里曾经生活过蚂蚁、蝴蝶、独角仙等有趣的昆虫.学生们日日与它们相处,拥有了一个助力观察的"思维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关注写作内容"儿童本位"下的习作指导,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既要有童心,又要无痕。"有心"指的是教师在指导习作过程中,明确习作的目的,掌握本次习作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无痕"是指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写作的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要让学生写真实的事,写自己的话。所以,教师与其在"怎么写"上滔滔不绝,不如"默默无闻"地把精力花在"写什么"上。教师不妨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小学语文的重点。低年级是写话入门阶段。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打好学生写话基础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兴趣。"微习作"内容简短,形式灵活,富有趣味,能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积极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低年级教师需积极开发"文本资源"、"课外阅读"、"生活体验"等习作内容,借助更新、更富有创意的写作形式,创设多样的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写话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小学习作教学,我认为: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第二,在操作方式上,要体现开源导流,开源:打开思路,解决习作内容,让学生有话可写;导流:指导写法,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习作技能,力求把文章写好。一、激活思维,寻找素材,让学生能写"2011版课标"强调,"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一学段),"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反映到习作里的内容,大多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偏偏去生搬硬套一些陌生的"范文",七拼八凑成"新八股文"。针对这些不足,我着手进行了以"土"为主的习作研究,让学生写土风光,描土人物,述土生活,习作训练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目标,让农村孩子笔下的习作,飞扬着灵性,飘洒着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