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左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2):157-158
作为一代伟人 ,孙中山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结束了肇自秦始皇的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制 ,创建了从西方学来的亘古未有的民主共和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又充满复杂性 ,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 ,孙中山思想研究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热点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海内外公开出版的有关孙中山的论著及史料汇编总数近 60 0种。虽然当代的孙中山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但研究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总的表现为“繁荣有余 ,争鸣不足”。在新千年开始之际 ,茅家琦教授等八位先生又推出了 72万字的新著《孙…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与孙中山──兼评孙中山的革命战略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孙中山在处理反帝反封建两大革命任务之间关系时,总是坚持优先对内(即把推翻清朝和北洋军阀统治放在优先位置)。在准备和发动广东起义,惠州起义和山东起义中,他都未加区别地采用了这一战略和策略,力图争取日本朝野的支持,这不能不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孙中山在运用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贵福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孙中山、张作霖在1922~1925年建立和保持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反直的军事同盟,又含有政治合作的努力和尝试。这一关系对当时南北政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这一关系也有助于奉系军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孙中山晚年思想行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肯定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道德精神,只有把固有的道德恢复起来,才有民族的地位。建设国家,需要唤起国民的主人翁意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把改造人心,转变思想作为革新国家,实现振兴中华伟大事业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臧运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100-108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梅冬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102-103
在教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看法。一位学生很自然地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该书没有采用“旧三民主义”的陈述方式,代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于是我问这位学生:“‘旧三民主义’这一概... 相似文献
7.
李帝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60-64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个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方案,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国家贫弱状况的决心,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和远大理想。《实业计划》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珍视的先进思想,它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8.
《建国方略》作为孙中山对近代化中国的远景规划,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它是孙中山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在认真反省数十年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而殚精竭力的思想总结。 相似文献
9.
张巨成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5(2):38-41
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早年的孙中山,不但没有西化的趋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鲜明地反对走极端,即反对极端守旧排外,反对极端崇拜西方。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的文化观。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康熙起居注》为据,对《明珠墓志铭》所涉史实加以印证。认为纳兰明珠虽有劣迹,但仍是一个聪明睿智,开明进步,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汉民族传统文化辅佐康熙帝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开拓满汉融和之路,使后人永久受益。他的双重性格使他的劣迹遮掩了他的业绩,也伤害了纳兰性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陆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3):68-77
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影印本之末,有一篇“虞山俞鸿筹”所撰“读后记”。俞鸿筹的言论,多源自陈登原《金圣叹传》,并存在不少以讹传讹或语焉不详的问题;其中有关文字,经过《金圣叹全集》的标点,更是放大或增加了俞氏的错谬。本文对“读后记”所涉各条史料逐一予以考论,兼议《全集》对此文的标点失误,并对俞鸿筹其人有所探究。 相似文献
12.
宋耀如青少时期随出洋谋生的移民潮到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并受"民有、民享、民治"及祖国自强、民族革命的思想启蒙。1886年回到上海当职业传教士,经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因钦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意向,他倾其所有,不为名、不求利,默默无闻地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举家跟随孙中山逃亡日本,与孙中山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宋耀如曾一度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但最终接受事实。宋耀如是一位"不求知名于世的世之隐君子",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一介平民。 相似文献
13.
郭淑文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与美国渊源颇深,兴中会肇起于斯,筹资奔波于斯.《纽约时报》的报道使美国各界认识了这位中国革命者.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在华埠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及纪念物品,通过报刊为人们所体认.敏锐的观察家创造性地提出“孙中山符号”的概念,并看到了其对于中美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在其启发下,孙中山符号被适时地加以宣传,表达了其意识形态主张,维护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展现了战后美国对华关系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4.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127-136
孙中山是《临时约法》的倡导者,《临时约法》的主要精神贯穿着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孙中山以《临时约法》作为思想武器、法制武器,和袁世凯的专制、复辟作斗争。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先后6年的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作为斗争形式,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生平活动中占十多年之久的历史阶段。文章从中国国情角度探讨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动机、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孙中山最后认识到护法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汪毅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7-52,58
本文讲述<台海击钵吟集>及其涉及的若干史实,包括<台海击钵吟集>的出版时间、收诗范围,以及文学、科举、女权、历法和闽台关系等方面的史实.本文认为,台湾文学古籍研究本有学术分工,"审查书本上的史料"(包括史实考证)亦其工种之一;台湾文学古籍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亦是研究者应当留意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随着中国命运的变化,历经被传统士大夫排挤、与改良派较量的过程。探索其中的因由,我们看到了革命家与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被黑暗笼罩下的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18.
杨华山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4):29-32
辛亥革命时,列宁密切关注中国的局势,他充分肯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和行动,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亚洲以至于世界历史的重大积极影响,对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的革命给予了尖锐的抨击,对袁世凯的反革命本性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驳.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