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对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专业实验室在培养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高校体育专业实验室是新形势下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关键。以新文科视角对体育专业实验室建设革新进行思考,梳理和分析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资源共享、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开放模式和规范化管理等角度阐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视域下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要明确以中国特色为特征的新阶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理念、以体育治理为需求的新格局以及以学科融合为标志的新方法。对比这一新内涵,当前我国体育伦理学还存在话语力度不足、学科价值式微、社会服务欠缺、育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为最大限度发挥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应不断加强理论自信与话语体系构建、凸显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精神、提升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完善我国体育伦理教育,积极推动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场域之一,是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研究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思想引领。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总结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十年发展的巨大变革、明确新征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梳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由此,研究将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划分为5个重点方向,分别是: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促进体教融合多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竞技体育科技创新、提高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而从重要意义、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等3个方面对5大维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科学地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课程深入发展的今天,顺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格局,从中创新出体医融合的新路径,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实现课程完善,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在新形势下,体医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路径,对“健康中国”理念下体育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该文概述了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的研究背景,探究了课程融合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厘清疫情防控、体育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三者内在的逻辑机理,重点对体育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价值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运动促进健康的治理效能,提出构建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医融合治理方案。研究表明,体育健身价值是助力全民体质健康的必由之路,体育文化功能是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现实使然,体育场馆服务功能是创新方舱医院建设的应然之举,体育经济价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支撑。体育助力疫情防控的实然路径体现在:优化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纳入到社会生态模型中构建和推广;创新建成环境与健康环境的有机耦合模式;扩宽全民健身战略内涵,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迫切需要建立稳健可持续的体医融合运行机制。体医深度融合是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治理体系形成的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推进,体育学研究在理论取向上跨越了学科界限。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使体育学研究逐渐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在理论与证据、叙事与分析之间不断交融。通过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历史社会学的演进及其在体育学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经验与路径。研究认为,历史社会学扎根于古典社会学,历经二战后的理论“阵痛”,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了主流学术界的视野;其在西方体育研究中的发展经历了关注、扩展、成熟3个阶段,逐渐凝结出三方面经验,即需厘清价值理念、认清理论与证据的关系以及把握可行策略,并形成了理论导向的体育文化研究与方法导向的体育型构研究两条路径。我国体育学研究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碎片化”“连续性”“融合性”的特征。随着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我国体育学的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启示,即在研究方法上,关注叙事融合;在研究内容上,立足中国体育议题;在研究思路上,立足理论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解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学理逻辑,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在运行中存在的价值冲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育人机制的三维构建体系。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是指以体育课程为主线,将思政元素渗透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具有积极性意义;从导向基础、价值本源和学科优势3个方面阐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从文化原点中实用主义思维的价值冲突、传统体制禁锢下的价值冲突与认知思维惯性下的价值冲突3个方面揭示价值冲突的原因;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机制的三维实践路向,即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从顶层引领、评价机制中激发意识,消解原点认知,从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体系中强化正向认知,从学科融合与体育课程创新中探索育人新机制,增强说服力和解释力,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杨韵 《体育科学》2011,31(7):92-97
在对当代体育哲学的价值反思的基础上,基于对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思想的探究,沿袭其对于西方传统镜式哲学的批判,对真理观的颠覆与对哲学基础的瓦解,以及后哲学文化的构建这一内在思想逻辑,尝试在体育哲学领域内构建与之相一致的体育后哲学文化,在体育的自身属性、学科环境以及社会实践等主要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新的体育哲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也是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探索。认为,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是“五育融合”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课程设计和实施发挥支撑作用。基于射艺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实现“五育融合”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筹规划和实施策略,确保“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推进;重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作用,设计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掌控力”和“融通力”;推动校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多主体搭建体育与诸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专家访谈、系统分析等方法,在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探究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建设、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提供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制度保障;突破“知识本位”囿限以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纾解家庭支持系统困境以实现促进健康老龄化、转变有效供给不足以实现消费提档扩容,是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构筑生态和谐的家庭体育绿色发展路径、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健全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供需协调的家庭体育服务产业新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差异,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实现路径。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面临国内体育意识薄弱、管理主体目标不一致、体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课程建设不连贯、不统一等困境。提出应深化思想融合、加强国民体育意识,深化目标融合、提高主体内生动力,深化资源融合、扩大资源有效供给和深化学科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改革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瑜伽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究指出: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应积极促进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坚持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维转变、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实践性导向的教学目标搭建;目前,高校瑜伽课程发展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效果不够全面、教学过程中瑜伽的哲学思源和文化内涵不足、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注重传统精髓的保留和发展、融入现代科技与智能、整合身心健康与当代生活需求、采取智慧化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路径优化的主要方向,从技巧教学、理论框架、创新表演等部分提出了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推理法等对我国高校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应重视资源与力量的共享、协调;学科与专业之间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要义相契合;建立多元化培养新模式;输送满足多样化的新需求;实践服务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国情。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走访等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加快农村体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乡风建设。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20字总要求为指导,农村体育应走产业化发展路径、低碳环保发展路径、文体融合发展路径、公共服务治理发展路径、强身健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回应人们更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与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新时代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就,从高品质生活和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视角审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品质生活引领下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群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当前出现的一些新趋向,提出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学术先导、学科融合、课程奠基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认为:学术先导是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学科融合是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也是体育学科特点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三自主"课程模式建设的时候要强调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构建以及课程内容的分类、聚合。  相似文献   

19.
体育艺术学的出现是国家美育与体育相融合的重要体现,但对体育艺术学的认识和研究仍相对滞后。为了探索我国体育艺术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国知网中涉及"体育艺术"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采用词频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描述当前体育艺术学的研究热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研究认为:从1981年至2021年,体育艺术学研究可以分为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相对稳定期;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体育、艺术2+1项目"、艺术教育、学校体育等。基于此,本文认为:体育艺术学研究具有明确"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的新思路和厘清"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学科的新定位两方面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湖北体育科技》2021,(11):1016-10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做体育文化人和"新文科"建设为切入点,对当前体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进行研究。结论:社会的偏执印象阻碍了体育文化人的发展;专业与基础、传统与西学、感性与抽象三维层面的结构失调加剧了人文素养的弱化。为此,加强体育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转变培养理念、营造专业化的人文素养氛围构成基本强化路径。体育师范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省思及强化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体育人,为"新文科"建设和体育强国增加新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