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连新元 《新闻记者》2012,(10):43-46
今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频仍,广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情感抚慰的作用,本文以北京"7·21"暴雨报道为例,对此深入探讨,提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应成为信息的集散点、议程的发源地、感情的共鸣箱。  相似文献   

2.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救援信息传播的中介化机制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救灾援助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本文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救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本次灾害中救援信息传播存在的“可见”与“连接”两种中介化机制,不仅为受灾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情感联系与社会支持,还在社会中凝聚起救灾援助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保证社会内部稳定的重要方面,而民众对政府信息传播的认可度直接反映出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提升政府信息有效传播的关键是提高政府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对社会公共文明事业宣传的高效度,从而构建起政府新闻信息传播工作的完整体系。以"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北京市政府的新闻信息发布工作为例,分析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提升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的途径,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公关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近期的热点事件,尤其以“6·23北京暴雨”事件为例,采取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知识,总结出在新媒介环境下,热点事件在地方中央媒体、官商媒和网络媒体三种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特点和差异.在这种差异化的背景下,传播越来越多地向着融合和互动发展,政府、媒体、公民等各个行为主体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让热点事件的传播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期”.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框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采用了强度与深度报道策略,以平衡、多元的视角对新闻事件人物与言论进行采写与发布,并结合纸质媒体与精英受众的特点,注重新闻背景铺陈与前景预测的理性报道方式。《纽约时报》遵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坚持平衡、中立的报道原则背后,却隐藏着意识形态冲突与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新浪微博"微热点"系统呈现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郑州7·20特大暴雨"作为研究对象,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情演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发展程度、人口基数、人口流动等因素对网络舆情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此外,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化走向,各阶...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对这一新闻,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以及各地方媒体如陕西的《华商报》、山东的《齐鲁晚报》等均做了及时跟进的深度报道。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笔者正在英国剑桥游学,通过网络,笔者对50多家媒体关于这次特大暴雨的报道进行了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梳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入手,分析了这一事件中体现出的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列举了事故当事方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并对此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平  宋思邈 《今传媒》2016,(9):26-29
近年来由农地冲突、拆迁补偿纠纷等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其背后折射出农村法治的严重缺失与不足。法治为公正、理性与有序地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最佳途径。本研究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例,主要考察分析媒体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媒介表达状况及法治进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普及法治精神、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深度功能的策略路径,如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以及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思维路径探讨;在危机传播模式上,还应加强蕴含“可辩驳性”法治思维的“双向式对称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21"暴雨给北京市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灾害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以"北京暴雨"为主题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截至7月26日可以得到315万条有关信息。灾难事件考验和提高了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提高了政府和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一、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对舆论引导有重大作用传播信息是舆论引导的基础。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增加信息含量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视觉传播的长处得到发挥,精心选择的新闻图片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2日的北京日报用了9个版的空间以"抗击强降雨,大爱涌京城"为主题集中进行报道"7·21"暴雨,使用的新闻图片达到25幅。各  相似文献   

14.
陈永松 《中国广播》2011,(12):67-70
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报道为例,通过对广播和微博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实际传播效果的阐述和比较分析,提出了微博时代善用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若干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杨凤娇  王剑 《青年记者》2013,(23):17-18
身处微博时代,政府部门使用微博的理念不断翻新,朝着越来越务实的方向发展。提供权威信息,贴近并引导受众,切实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是政务微博的责任和努力目标。尤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履行这一责任的紧迫性愈加显现。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袭击,其中共有79人遇难,多达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