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胡愈之在三农图书策划出版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其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大背景下三农出版的启示,希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三农图书出版能够既服务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又为自己开辟出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的出版体制,实行编辑、印刷、发行三家分立,这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在旧中国也从来没有实行过,这是时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力主推动的为纠正旧中国出版业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创立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3.
徐丽 《出版广角》2018,(2):79-81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文章从名声学的角度出发,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挪威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勾勒该国图书行业概貌的基础上,梳理政府覆盖图书需求端、生产端、零售端、消费端全流程的出版支持政策,并进一步总结挪威图书海外译介在战略布局、资金补贴、国际交流、信息开放等方面的传播经验,发掘中央政府扶持、出版行业自觉与跨区域联动对于海外译介和文化推广的实践价值,以期为中华文化对外译介的“守正”与“创新”以及“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小高潮中,译介出版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对这一时期影响中国人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进行梳理与总结,阐述世界优秀文化引进来为新中国带来的影响及所提供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编辑室是文化流通中的一个特殊驿站,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从这个知识的大熔炉里,曾走出过许多昂扬世界的名流才俊:除思想文化界泰斗鲁迅,文学巨匠茅盾、巴金外,在文化建设上特别是在出版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胡愈之先生也是其中之一。胡愈之先生(1896-1986年),是一位集编辑、记者、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少有的全才。他在我国文化领域特别是出版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巨大的,只因其“不愿把自己的事情写得太多”,或用胡绳的话说“他做的许多工作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后来他也从不和人谈起自己做过的这些工作”,…  相似文献   

7.
陈江 《出版科学》1999,(2):20-21
胡愈之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惊叹号,一个响亮的名字。然而这位前辈有着今天聪明人看来很不合时宜的脾气或个性,他“是默默奉献的长者,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该文集编者戴文葆先生语);“他为邹韬奋,为许多作家编刊了文集,就是没有考虑他自己的文集”(其亲属胡序介先生语)。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有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很会捉弄人的机制:有的人生前尽管多么威风,拼命为自己树立丰碑,可惜历史仍然把他忘了;有的人倒并不想名垂青史,历史却记住了他,而且永远永远地。《胡愈之出版文集》的编辑出版,正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8.
9.
刘畅 《出版广角》2021,(14):66-68
作为中原文化核心区,河南地区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区文学著述、旅游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出版的历程,总结相关经验,为中原文化产品对外译介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幻文学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学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梳理百余年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的历史进程,阐述不同阶段科幻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总结其特点趋势;探究科幻文学崛起的原因及差距,并展望新世纪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引起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关注中国科幻文学.  相似文献   

11.
12.
《西行漫汜》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潜赴陕北的“红色中国”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给予其高度评价,称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国内学界对鲁迅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出版史关注较多,但对其在拉美地区的译介与出版的关注却相对贫瘠。左翼出版、世界文学及汉学研究构成鲁迅作品在拉美译介与出版的三个动力源。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拉美译介与出版史进行爬梳可发现,使用共鸣策略,推动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加强与海外汉学家的联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瑞嵘 《出版科学》2021,29(3):122-128
从时代语境、译介活动、出版机构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晚清时期日本海防军事著作译介出版的历史脉络和活动轨迹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领域得到更多关注,同时为近代军事著作译介出版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译介出版作为开路先锋,面对不同文化圈的人群,要以读者取向为原则,通过接地气的译介策划和译介策略,解决译什么和怎么译的问题.以读者取向为原则的译介出版就是拿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译介作品,去服务读者、影响读者,继而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宣事业才真正开始,外宣图书的翻译和出版开始走出零散化、自发性的发展模式,走上系统译介和出版的轨道.近70年来,我国的外宣图书经历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出版重点根据国情和国际发展形式有所差异,同时每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关于外宣出版的出发点也有不同,先后表现了我国政府、社会和文化界的制度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相互包容,中华文化也亟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出版面临着成效低、数量少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出版的困境,探讨并总结出解决困境的相应出路,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出版提供有效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寇静 《出版广角》2016,(4):30-32
随着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英美文学作品译介也逐渐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英美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作为古典名著的代名词,而在现代出版行业中,英美文学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全新挖掘,一种从深层次角度对西方文化的探索。通过当代出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挖掘和推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英美文学的出版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读者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益处。本文基于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译介特点,试图探索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未来出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出版教育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出版干部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1950年4月1 日,出版总署胡愈之署长在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力量小,担负大。主要原因是业务发展太快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向我们要书,我们不能不给,但是,干部不是很快可以培养的,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