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是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优师计划”则旨在促进教育发展中教师资源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优师计划”从政策提出到实践落地,需要培养目标、育人机制、课程载体与师资供给等多维度的支撑。本文结合天水师范学院的具体实践,阐释“优师计划”的逻辑起点、目标指向和范畴体系,以及由此逻辑起点衍生出的相对完善的师范生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优师计划”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高素质乡村教师,促进师资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优师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优师计划”的试点院校之一,在践行“优师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从更新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升教师教育者素质、追踪国际教师教育培养前沿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优师计划”的落实,推动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贾斌 《甘肃教育》2021,(4):18-20
文章从产教融合发展的维度出发,基于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新内涵与新标准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双师型”师资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高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协同理论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区园企校”共发展,以师资建设逻辑重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师资培育实践路径研究三个方面为抓手,从而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跨界培养、协同共建,有效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优师计划”是强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重要举措,为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并从源头上改善教师队伍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优师计划”在实施推进中面临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院校规模有待扩大、师范生内生动力缺失、师范生缺乏扎根农村意愿与决心及职后发展不顺畅等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从“高校、政府、中小学及教师发展机构”四方联动协同培养的价值分析入手,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U-G-S-T”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的优化路径:以高校为引领,创新协同培养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协同培养路径;以中小学为参与,构建“城乡双实践”协同教育培养模式;以教师发展机构为助推,构建“职前培养—职后支持”一体渗透协同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结合从教所需制订学习计划,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这种要求反映出“循证”在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必要性:教师教育者应考虑师范生的资质、发展水平、实践导向等证据,为其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照“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标准和要求,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培养方案趋同片面、实践教学短视功利、培养机制刻板僵化等既有不足。“优师计划”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旨在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地方院校对照“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新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三重逻辑:从政策逻辑看,国家布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协同理论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科学指引;从问题逻辑看,要聚焦解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工程,要从培养理念、能力结构、运行体系三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是:个体层面,厚植工匠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学校层面,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工作积极性;企业层面,创设实践环境,提高互利共赢;社会层面,增强职业认同,促进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柳锦 《现代英语》2023,(19):53-56
“优师计划”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充分的外部基础。“优师计划”师范生是未来的乡村教育者,其教师信念的培养对其个人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尝试从教学管理视角探索英语(优师专项)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培养模式,在阐述英语(优师专项)师范生教师信念培养需要克服的观念困境、课程困境、发展困境和管理困境后,提出英语(优师专项)师范生教师信念培养的对应举措,分别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优师计划”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硕师计划”旨在为欠发达地区输送师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硕师计划”与其他“补弱”政策未形成有效互补,同时“补弱”性对师范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补弱型“硕师计划”如何以留住人才为旨归、实现其价值承载值得审思。基于与“卓师计划”的政策比较发现,体现价值理性的“增强”政策更能够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满足其对于教师职业的预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政策社会价值的公正性。实施“硕师计划”需要考虑其价值定位,形成强弱联动、以强促弱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0.
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能追求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仅共同塑造着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整体精神气质,同时还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责任感、实践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历史演进为这两种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提供了文化基础,院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将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育全过程的成熟培养模式尚待形成。建议通过价值文化引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企协同培育以及持续发展与评估等四条路径,实现这两种精神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启动的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优师计划”是我国公费师范生项目的延伸和升级,公费师范生项目实施至今已有15年,在推进毕业生赴农村任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深入分析公费师范生农村任教现状及动力机制发现,协议约束和个人诚信精神是推动其“下得去”的驱力,环境吸引和个体需求满足是促进其“留得住”的引力,学校支持和个人价值追求是激发其“教得好”的动力。基于此,要保证“优师计划”实现既定目标,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履约执行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生活工作环境,满足优师生基本心理需求,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助力优师生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并发展,是“优师计划”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心。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具有稳固从教意愿、提升善教水平、提高适教能力、培育乐教精神等重要价值。运用库伯体验学习圈分析“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生成机理,以现场体验为基础、以问题反思为桥梁、以知识领悟为关键、以实践迁移为灵魂培育教育实践能力,并从创新实践、科学指导、合作探索、过程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代,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优、“双师”素质不高、发展动能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的实践探索,从价值引领、创新路径、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和策略路径。从团队建设的目标标准体系出发,提出卓越领军、阶梯培育、开放融合的“雁阵式”结构化教学团队模型,围绕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技术创新等四个关键教学创新领域,建设团队成长平台路径,建立政策供给、组织重构、文化引领、评价激励四维联动团队发展动力机制,形成“卓越目标、塑造结构、创新路径、协同发展、动力支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校协同”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是实现区域高层次人才有效共享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探索建立集战略性、计划性、选择性、系统性、持续性于一身的“多元一体化”共培机制为目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提出从强化政府相关宣传引导机制与服务保障机制和多方共商就师资建设、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等方面建立细化的共培机制两个层面入手,充分挖掘人才潜力,以高层次人才综合实力的提升助力区域与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学前教育普及发展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缺口巨大,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则是近些年幼儿园师资需求新的热点.地方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困难,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职业需要的人才,是其应对高校转型发展、焕发发展生机的路径所在.笔者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实践层面阐述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可行性,继之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宏观的转型发展顶层制度设计、中观的协同培养制度和微观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路径。从自组织视角出发,发现职教师资培养面临组织困境,平衡的“高深学问”组织、开放不足的科层组织以及组织边界的束缚造成职教师资培养偏离实践性、“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难以统一以及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职教师资培养组织必须树立基于自组织的“系统性”逻辑:培养知识植根于应用的“双师型”教师的目标逻辑、多元共治的治理逻辑及协同开放与相融共生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7.
教育时事     
《陕西教育》2009,(10):4-4
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在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在三年服务期内,按照在职教师相关政策待遇执行。  相似文献   

18.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主体“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式。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中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政校企三方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合作方式。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强化保障、明确目标、厚实基础、注重实践、稳定师资、拓宽评价,研究科学合理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培养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实绩,牵动各方利益主体。以多重制度逻辑为分析框架,采用NVivo软件对68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双师型”认定文件进行质性分析,并结合实践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工作中的认定标准、实施认定主体和认定机制等进行实践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在认定指标、认定制度、认定结果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具体改革路径是:强化各主体制度逻辑的共同价值导向,师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融合各主体制度逻辑的认定体系,强化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师资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对我国教育薄弱地区的师资建设有着较深影响,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构建师范教育共同体服务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破解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生态,为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养成服务。通过教育目标协同、教育意识协同、教育手段协同打造拥有在理想、目标、能力等方面都实现相对均衡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从而让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能具备较强的“协同意识”,做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从而促进全国师范院校建设发展和优秀师范生培养,这是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