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2.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3.
熊永新 《青年记者》2022,(23):27-29
<正>军事新闻人的根在连队,如果一段时间不端一端战士的饭碗、睡一睡战士的床铺、闻一闻战士的汗味、听一听战士的牢骚,写稿编稿就会感到“缺了养分”“少了底气”。——刘明学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从战士报道员到部队新闻干事,再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刘明学用过的采访本装满了十几个纸箱,其中有一本最为特殊。打开斑驳的黑色封皮,扉页上不是新闻策划案,也不是采访内容,而是一封遗书:  相似文献   

4.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5.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  相似文献   

6.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7.
当“官儿”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新闻官儿”更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其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兵学商……我本是个地地道道的“秀才”,而且是个女秀才。自60年代初投身新闻工作后,一直就埋头子采访、编辑、翻译……20年后,历史把我推上了“新闻官儿”的位置。幸亏我从事新闻工作经历了从读者到作者到编者的变换;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又经历了从助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 《羊城晚报》一位女记者出差到福州,在“的士”上听司机说,当官的做坏事,最怕《新闻半小时》,颇感惊讶,就临时改变日程安排,带着采访本来到福建电视台新闻部……。香港一位记者在福建采访,看了《新闻半小时》,萌发出写一篇专稿的兴趣,于是找到了《新闻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9.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工作中对新闻中的意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有境界成高格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为高格。这话对诗词来说很重要。我们只要看看唐诗、宋词,都会强烈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9,(5):40-40
崔永元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以前我以为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我改变不了世界,那么我至少可以改变我生活的环境;如果我改变不了我生活的环境,那么我至少可以改变我身边工作的同事;如果我改变不了同事,那我应该可以改变我的家人。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连我女儿都改变不了。不过,我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也甭想改变我……”小崔是理想主义者,张越说,他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可以得到的书面材料是越来越多了。铅印的、电子打字的、图文并茂的……;材料的质量、表达力也在提高,常常是成套、成袋的材料,塞到采访者手里。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勇于自己介绍自己。材料多,无疑给新闻采访带来了方便。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以为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好当了。绝不是现成的材料一到手,新闻就源源而涌,就唾手可得。材料多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新情况也随之而来。“拿了材  相似文献   

13.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词:收获和疑惑。收获,是自己一年来,  相似文献   

14.
抗中战争时期,有一次《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重庆曾家岩五十号找周恩来同志。陆诒说:“最近时局沉闷,新闻很少。报上的新闻报道,读者也不愿看。”周恩来同志说:“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深入群众,不了解读者要求的缘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上层活动以外,还要眼睛向下,访问群众。譬如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经常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躬耕陇亩”者,爱好文学及新闻。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细读一至三期对我有很大帮助,但毕竟还满足不了我这个“特殊”读者的要求。这要求就是: 1.采访政策及规定,活动范围,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2.采访的资格,特别是向上级领导者了解情况,获取材料; 3.采访证的作用除了起证明作用外,还有哪些? 此致敬礼湖北省荆门市粟溪区铁坪乡铁坪二组朱友登朱友登同志: 受《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同志之托,对你来信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17.
庚子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反观地市主流媒体,又何尝不是一次很大的"震动"呢?疫情面前,地市党报加班加点发新闻,出报纸,但报纸送不出去,到不了读者手上;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但报道手段单一,无法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抢不到新闻"落点",新闻成了"旧闻"。实践表明,地市主流媒体"堵点"突出、网上传播力弱,是当前地市主流媒体必须寻求破解之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我是1961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工作的。那时也不知道电视是于嘛的。一去就和另一位记者穆中里到内蒙古草原采访,用的是16毫米摄影机,像拍故事片一样的拍,如今五秒十秒就是一条新闻,那时候最短也得三分钟四分钟一条,而且没有当天新闻。出差一个多月将片子带回来,冲洗出来,播出去了就叫新闻,也没有谁说这不是新闻,那个时候的概念,那就是新闻。现在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说:“各位观众,下面播出我们刚刚收到的新闻…………”大家瞪着眼睛看这条刚收到的新闻,这时如要是晚上7点23分,如果知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