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制度灌输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种现实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其在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制度灌输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现实中制度本身存在的伦理缺陷以及制度的泛化和异化,使得制度灌输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化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制度文化的特质、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当前道德教育的客观现状均彰显和印证了制度文化对道德的深切观照以及将制度文化用于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制度文化应体现时代道德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应凸显较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制度性存在,制度是道德的基础。学校制度关系是学校社会关系的组成,也是学校社会关系的根本。道德教育在学校社会关系中展开,道德教育过程首先并且主要是学校制度性互动的过程。制度关系与道德教育既有同质性方面,也有异质性方面,扩大同质性并克服异质性是教育从而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本性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由于道德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展开的.而是在社会的制度架构下超越与提升的,故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带着制度影响的深深印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活与教育环境。制度构成了秩序,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秩序的保障。企图逃避制度规约的道德教育,追求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既否定了制度的外部保障作用,也有悖于道德的自由精神.甚至加剧了制度与道德的冲突,其所获自由是有限的,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不自由。倘如不能正确处理制度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教育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要么是在追求公共秩序中丧失道德自由,要么在追求道德自由中毁坏公共秩序。因此,加强制度架构下制度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互动性的研究,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均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制度具有规范导向作用,从制度角度完成对以道德为主要范畴的大学生环境行为的教育引导,是研究和倡导大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但道德又不是万能的,因为道德没有强制性,主要靠自律.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要进行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以创建高等学校文明向上的校风.  相似文献   

8.
冯永刚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3):88-93,123,124
道德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本质上是实践的.制度构成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感悟中锤炼道德品质的公共秩序及外在环境.在道德教育中,制度环境是道德发展合目的性、合伦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道德活动过程中,人类之所以在制度环境的设计上进行积极追寻与不懈努力,就是为了使制度环境能够更好地适应或满足成就人的德性与德行的道德诉求及道德超越.  相似文献   

9.
张忠华 《中学教育》2002,(9):11-12,30
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一直是步履维艰,始终未能摆脱困境。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从事道德教育的改革,中央颁发一些有关加强道德教育改革的文件,教育工作者着手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道德教育内容选择,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和途径等的种种实验与改  相似文献   

10.
追求道德自由贯穿于道德教育过程的始终。但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外在因素的支撑和架构。作为一种外在形式,制度安排为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营造了秩序环境,是实现道德自由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通过制度安排推进道德教育的良性运转,需培育制度意识,创建制度文明;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性管理;规范制度运行,强化保障功效。  相似文献   

11.
制度是支撑与规范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和条件。作为一种他律手段,制度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在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制度的激励手段和惩戒手段相互作用,相辅形成,共同引领和推动着道德教育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制约并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其网络道德的目的的一种模式。文章剖析了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意义,具体论述了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中学习制度、监管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诚信关系基础上的法制经济 ,稳定可靠的社会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要建立现代诚信 ,就必须努力健全各种制度法规 ,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民众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原则是指导道德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是合乎教育目的、遵照教育规律的体认与表征。在制度安排的视野中,遵循制度认可与道德认同相统一、制度教化与德性培育相整合、制度规约与道德自觉相统协的基本原则,可确保道德教育在制度与道德的良性循环中有序开展和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旨在挖掘制度的道德教育意义与价值,通过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来阐释制度背景下道德教育持续推进的基本原则、可行途径和发展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6.
概括来讲,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是灌输和强制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等。这种教育一方面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也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帕克是角色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角色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有关,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因而其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王啸 《教育学报》2009,5(1):94-101
道德教育是关于生命尊严与幸福的言说与实践.这表明了道德教育是自由的领域.由此出发,从权利的视角把握道德教育,有助于捍卫人的尊严与幸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权利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确定了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的正当性质与合理界限,突出了个人尊严.权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在价值论上把人作为最高目的,在社会与个体关系上真正尊重个体权利,在内容上关注人权与正义主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它们的实质在于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主要围绕权利和正义内涵展开。可以说,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已成为当今公民教育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