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度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学者们从《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热播纪录片的个案研究中探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纪录片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身份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越发引起重视;纪录片创作的技术手段越发先进,但须用之有度;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作为纪录片传播的平台,优势与不足并存;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尚不充分,学者们探究其困境及产生原因,展望其发展前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人文纪录片《大秦岭》借助秦岭山水文化,展示了陕西地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表现出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怀。本文试图从画面修辞的角度研究纪录片《大秦岭》的艺术表现和意义表达,并试图探讨此类纪录片对建构区域形象、实现文化认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市场转型之事实与历史考量1、两种事实2005年10月,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摄制完成,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独家代理其国际版的海外发行;11月,《故宫》开始发行音像制品,不到半年时间发行量已经达到15万套,总收入近千万元。2010年年初,大型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由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豆瓣评分高达9.4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这些代表着中国文明智慧的文物被纪录片缜密记录并放大其中基因,传递其中文化内涵。纪录片每集5分钟,短小精悍,以精致化的故事构建,观照现实的情怀表达,贴合当下的语言文字,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成功讲述了中国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5.
周振华 《青年记者》2016,(35):68-69
2011年8月,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播放了由新华社组织拍摄的图片电影《中国名片·上海》.其主创称,“用纪录片式的语言,向海内外深度展示中国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自然风光和文化元素”.①《中国名片》属于“国家传播力工程”,是新华社制作的关于中国城市、自然遗产等的系列形象片,计划选100个城市独立为篇,以民族民俗为根本,强调纪实,彰显文化.完成后投放至租用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从201 1年开始,已经拍摄完成上海(2011)、杭州(2012)、常熟(2014)等城市形象片以及《水润江苏》(2012)、《美丽浙江》(2015)等省份形象宣传片.  相似文献   

6.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3,(23):2-3
<正>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11月7日至9日,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每天一集,共三集,分别是《文化根魂》《治理智慧》《文明之光》。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11月1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活动是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一项树立新闻理想、展示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赵帆 《现代传播》2002,(2):123-124
20 0 2年 1月 31日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第三创作室 ,举办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研讨会。《探索·发现》栏目第三创作室的主创人员 ,以及国内影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三十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探索·发现》第三创作室制片人阎东主持了会议。会议就有代表性的四部纪录片进行了观摩、点评和交流。对于此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从《铁路蒙初》、《古车马》说起《铁路蒙初》和《古车马》这两部作品是《探索·发现》栏目新近创作的大交通系列中的纪录片。属于考古题材的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杨…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当代中国发展、对外展现较为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的窗口。聚焦人物,以人物命运来反映时代变化的人物纪录片尤是如此。但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栏目化纪录片普遍受到创作周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并有所创新,这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纪录片《蔡美月·为天下女儿做嫁衣》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把握主题架构,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塑造更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人文纪录片因特殊的文化独特性,在当今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越偏离纪录片地域文化的地区,对人文纪录片的需求度越低。人文纪录片如何体现出人文反思和价值,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我们通过《西湖》,到《南宋》,到《艺术:北纬三十度》,再到《一本书,一座城》,接着到《杭州》,从这几部人文纪录片中一窥,谈一谈人文纪录片的人文精神表达,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健 《传媒》2021,(19):59-61
2020年6月23日,人民日报社推出扶贫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摄制历时3年,从全国1326个扶贫故事中筛选出21个典型案例,分为《减贫之路》《扶贫智慧》《志启未来》3个篇章.纪录片以权威史料文献、典型扶贫案例、独特叙事方式,系统展示了中国扶贫成就和世界贡献,勾绘了中国扶贫开发30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分彰显了党带领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引发了海内外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央电视台《永远的红军》节目摄制组联合承办的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风格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央电视台、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华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传媒大学近2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晶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武新宏在《电视纪录片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探析》一文中指出,电视纪录片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思考。一、拓展题材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已经在民间有广泛的认  相似文献   

13.
在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贺信中要求“坚守人民情怀”,这既是对新华社的谆谆嘱托,也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热切期待。近年来,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记者坚守人民情怀,始终不忘初心,倾听读者心声,致力打造公益新闻专栏——《心语心愿》,为遇到困难、心怀愿望的当事人,牵线搭桥,助其实现“微心愿”。集团还专门成立心语心愿工作室,给予栏目更多人力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期间,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会特邀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公益微纪录片及融媒体报道《"移"路同行——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五年间》经新华社各渠道发布后,引发强烈反响,产生刷屏之效。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对新华社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5.
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是国内第一部从几千年历史的跨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纪录片。该片准确阐释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饱含文人意趣的精神,采用贯穿古今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并直面现实生活。纪录片饱含浓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营造了一个人与历史文化、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7.
《新闻知识》2012,(4):113
为了纪念先贤,缅怀大公,由榆林市政协、西安市榆林商会和榆阳区政府联合发起,香港凤凰卫视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人物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日前在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首播后,在海内外华人圈引发强烈反响。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其中,新华社、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上海文汇报、陕西日报、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影剧界今年开展张爱玲传拍摄工作纪录片导演蔡登山将他追寻和研究张爱玲的心得撰写成《传奇未完——张爱玲》一书,已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蔡登山拍片也曾锁定张爱玲,但数次联系采访都未成功,辗转寄出企  相似文献   

19.
田维钢  但涵 《当代传播》2021,(6):110-112
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基础,结合音乐纪录片《大河唱》,探讨纪录片中乡土情怀表达的必要性及其理性呈现问题,进而分析如何重塑乡土情怀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2月1日至3日,“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对于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创作多年来逼近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学会、中国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代表认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成绩极为突出,这样集中观摩研究地方电视台一个部门的纪录片作品,在我国电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