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卫过当是从正当防卫转化而来的,防卫过当是社会危害性较轻的犯罪行为,无过当防卫并非无限防卫。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们的一项权利,只有正当行使才能达到予期目的,如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构成防卫过当.本文较详尽地阐述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关系,二者间的区别,及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3.
论以防卫行为为前提,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新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关于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正当防卫为基础,讨论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这种表述由于立论前提的不当,导致了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有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应以防卫行为为前提,展开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新表述。  相似文献   

4.
假想防卫过当是假想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竞合。狭义的假想防卫只有一种形态,即对防卫状况的假想。防卫过当可以由过失和故意构成。防卫过当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由正当防卫行为和过当防卫行为两部分构成。假想防卫过当分为:故意型的假想防卫过当、过失型的假想防卫过当和意外型的假想防卫过当三种。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以防卫过当部分的责任形态为准。  相似文献   

5.
论正当防卫     
保护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目的.正当防卫是由采取损害不法侵害人利益的方法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和防卫行为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但正当防卫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可以任意实施防卫.为防止滥用防卫,我们应从正当防卫立法存在原因、条件、目的及防卫过当几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6.
新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较之旧刑法更为广泛,应当认真认定正当防卫的存在范围。新刑法对于防卫过当的成立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新刑法并未增设特别防卫权,所谓的特别防卫权属于正当防卫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刑法增设了无限防卫的规定,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本文探讨了确立无限防卫权的意义、一般防卫和无限防卫的关系、无限防卫的成立条件和有关无限防卫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假想防卫     
本文论述了假想防卫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其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和防卫挑拨的区别 ,具体分析说明了假想防卫存在的几种情况 ,并从法理上分析探讨了假想防卫的责任承担方法。最后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来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和处理假想防卫。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界限的法律依据,也是一个具有刑法理论意义的重要问题。因此,从防卫限度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必要限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确定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根据和原理,这对司法实践和支持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保护和鼓励人民群众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防卫限度的立法考察正当防卫在其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一个从无限防卫权到有限防卫权的发展过程。表现在刑事立法上,西方中世纪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正当防卫都…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建立在个人权利的保护和法保护两大基本原则之上的。德国正当防卫制度所保护的法益、对紧急防卫的限度、对紧急帮助权、对防卫过当等有关法律规定与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通过对德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审视,对于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它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条共有三款,第一款规定了什么是正当防卫及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内容,第二款则明确了什么是防卫过当及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的内容。第三款则是防卫过当的例外。相对于旧刑法而言,修改后的刑法增加了什么是正当防卫行为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并扩大了正当防卫的内涵;修改了防卫过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国民法治意识增强,防卫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1997年《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做出更为详细和宽松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仍未得到很好的适用。通过对广西752个司法判例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正当防卫难以认定的主要原因是:刑法学者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防卫目的与罪过关系、限度条件认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判断逻辑及防卫是否需要紧迫性上产生认识错误。修正立法上的错误表述、厘清防卫目的与罪过关系、确定限度条件的构成及各要件判断标准、理顺正当防卫的判断逻辑、摈弃不法侵害必须具有紧迫性的错误观念,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统一、明确、宽松的判断标准,才能真正解决受害人不敢防卫、司法者不敢认定正当防卫的司法难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增设了无限防卫的规定,这一规定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因而必然对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不仅仅是不法侵害行为,也包括某些合法行为;2.认定无过当防卫的对象时,应以暴力犯罪来界定行凶、杀人、抢劫等犯罪;3.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应为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5.
试论防卫     
防卫制度,自古有之。我国社会主义刑法所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与剥削阶级国家的防卫制度相比较,具有三个一致性的特点,即是: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护法和守法的一致性。总之,充分认识我国正当防卫的本质和特征,对于正确行使防卫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律规范。区分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过时防卫,又是一个是十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将对这三个问题,分别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人采用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以防止公共利益、本人  相似文献   

16.
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这是我国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合法权利,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但是,防卫是有限度的,不是任意的,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就构成了防卫过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虽然规定了防卫过当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防卫过当毕竟构成了犯罪,还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现在要讨论的是怎样才构成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的问题。任何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独特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各国法规相比较,我国新刑法在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以及正当防卫的特点规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规定,它明确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同公民个人权利一样列入其中,并且放在前一、二位,显示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时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都高于公民个人权利,同时,不仅对防卫人防卫一般不法侵害的限度要求有所放宽,不如苛求,而且还在条款中醒目地增加了正当防卫的特别规定,对防卫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受任何限度要求,从法律上给予人了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奋起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特别支持和保护,对犯罪分子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云光 《考试周刊》2012,(9):196-196
假想防卫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与正当防卫行为区别很大,造成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假象防卫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实际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以为存在.因而错误地对他人采取防卫措施,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入手来谈论有关假想防卫的问题.深入了解有关假想防卫的判断标准.假想防卫的罪过形式是否有可能存在间接故意,以及假想防卫是否存在防卫过当等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当防卫”是公民的一种权利 ,任何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发生时 ,都可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损害 ,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但公民的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在司法实践中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确定 ,长期以来 ,一直是一个疑难甚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案件的评析 ,介绍我国刑法学界对防卫限度的认定原则及新刑法典对防卫限度在表述上的两点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道义上的义务.但运用正当防卫必须要注意防卫的限度、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相互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