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H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世界意识和全球史观贯穿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明学习世界历史对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悉,是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前瞻,其内涵蕴藏内在辩证逻辑。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与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与内”的世界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与利”的中国担当以及“危与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个辩证维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而基础教育中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是课程教材改革 ,其中世界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本文就此发表管见 ,求教于教育界同仁。一、 2 1世纪走向世界的中国要求加强高中世界史的教育   2 0 0 1年我国“入世” ,意味着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深入发展市场经济 ,这不仅是由于我国坚定地走着“我要改”的改革开放之路 ,而且又要承受“要我改”的全球市场经济规范的挑战。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 ,走向 2 1世纪现代化进程的我国 ,越来越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和更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 ,从而也使…  相似文献   

4.
1988年在巴黎集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联名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解决人类道德问题要到中国去寻找答案,甚至明确讲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德政”盛行的古代中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历史上强调德治的思想是始于周公的“明德慎罚”,与此交相辉映,先秦儒家提出了“知其性,则知其天”的主张,并且由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历久不衰的“尊德性”优于“道学问”的育人方向,同时也确定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五德”,“六艺”才质标准,在这以后的董仲舒、王充、李世民、韩愈,直至康熙都强调以上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人爱竹,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竹藤生物资源。国际竹藤组织也成为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那么,你知道我国对竹子的利用有着怎样的历史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在我国,关于竹的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陶器上辨认出了“竹”字符号。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网络》2008,(12):16-16
“微软的策略是要拥抱两个世界——一个网络(Web)世界和一个设备(Devices)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未来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说。从中可透视微软对待云计算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8已经过去。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升空给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有境外媒体发文,“2008堪称中国年”,“2008年将作为中国觉醒和获得历史成就的一年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9.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1月15日开始了他为期四天的首次中国之行.媒体对奥巴马访华予以高度关注.11月12日《时代》周刊发表了Bill Powell以《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为题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现状的评论.重视教育是这五件事之一(文末附有“教育”的中译文).  相似文献   

11.
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趋势。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的跃迁。这一跃迁离不开历史主动精神的支撑。历史主动精神内含的价值要义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耦合性。其中,把握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诉求,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保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探索现代化之路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恢弘叙事。如今,站在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小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的粗线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不是全面的系统的介绍历史发展的全貌。因此,教材是以经过精选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组编了“以点穿线”、“以点带面”的特殊的历史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向”和“量”这两个方面实行恰如其分的控制,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实行定向控制。历史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教材编写是“明珠暗线”,但历史的系统性必须保持与维系,只有发挥“线”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获得社会历史发展系统的概貌,这是小学历史教学的方向之  相似文献   

13.
“木兰”母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民间故事,也演化成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母题”。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和改变,在媒体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传播至世界范围。但在沿袭的过程中,“木兰”现象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本源也在一点点的流失。在“大历史观”视阈下,将“木兰”母题所蕴含的“民族融合”文化符号解构重读,还原了“木兰”现象所在历史段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步由分裂走向融合的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广阔的新视野、新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到“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由“传播史”向“接受史”的研究范式转型,既有深刻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又有全球化、信息社会、后现代等世界发展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与传播史既是相对区分的,又是同等重要的,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两个基本面,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的整体性.只有具备整体性,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展现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意义的深刻性,才能更充分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所担负的思想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当前,我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教学要贯彻这“三个面向”,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无论是现实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历史课程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并有着广阔的天地。那么,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认为,比较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比较法教学的条件 中学世界历史教学不仅具有一般历史教学的普遍性,还有着它本身的特殊性。确切地讲,这里的“世界历史”是指“外国历史”,它不包括中国历史的内容。利用外国历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己祖国的教育,运用比较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和斗争构成了世界  相似文献   

17.
国际媒体深入报道打破处于“失语”状态的红军长征,为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契机。长征的国际传播不仅突破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舆论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长征的国际叙事,形塑了一批年轻的优秀红军战士,在国际舆论中开始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红色中国”,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长征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透过业已形成的长征符号,能够消解意识形态的偏见,从而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与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在现实与未来世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世界哲学产生的前提和根据,分析了世界哲学作为“可能性存在”的基本意义,阐述了作为未来中国哲学之素材的中西文化精神,并试图从原则、方法与对象等方面展示未来中国哲学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与"受众本位论"双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各类媒体的改革,如果“无所动容”,势必有发展滞后之嫌。高校校报只有借鉴当今中国媒体市场化经验,从满足受众需求出发,从传者本位向以受众本位转变,并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l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表征和揭示了这一历史趋势 ,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历史”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 ,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 ,分析和研究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由此凸现了邓小平理论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 2l世纪 ,邓小平理论仍然充满着青春活力 ,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在 2 1世纪阔步前进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