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贺继承了齐梁诗歌女性生活的题材与声色大开的诗艺,他又力求新变,熔铸了冷与奇的艺术特色以及跳跃化的诗歌意脉,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冷艳瑰奇诗风。其将文学视为事业的文学观念,也与齐梁诗人大为不同。李贺对齐梁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不仅在中唐齐梁诗风复兴的潮流中有其独特成就,还深刻影响了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是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在岂术创作上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将中国诗风与西方诗风结合,以《雨巷》为代表,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第二个时期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熟时期,以《我的记忆》为出发点,以后日臻成热,形成了朴素而亲切的诗风。但由于艺术上自由主义倾向及个人痛苦,他没能走出个人的小人地。最后一个时期是戴望舒诗风新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到香港从事抗日文艺活动,不幸被捕入狱,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民族气节,抒发对灾难深重祖国的诚挚的爱的诗篇。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7.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是中国新诗艺术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三诗人在创立新诗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手法,扩大与加强新诗艺术表现力方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以各自独创的、精美的诗艺在姹紫嫣红的新诗园地里异彩纷呈,斗艳争奇,各臻其妙.通过抒情方式、形象创造、艺术形式和修辞手法等几方面对三诗人的诗歌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诗人各自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对他们的诗歌艺术的深刻影响,同时从中也可看出新诗艺术发展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中、后期,围绕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仅有9人却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流派。他们诗风虽然各有特色,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勇于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情感真切是其内容上的一致追求。艺术上,他们不拒绝传统,却又在技法上较多地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表现力。当时,这批年轻诗人形成的诗派并无统一的命名,直至1981年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出版后,史研究家们才以“九叶诗派”名之。因而,“九叶诗派”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命名在8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越来越呈现衰落之势。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古为今用,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沃土中吸取艺术养分;必须对接"五四"新诗精神,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必须洋为中用,辩证地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诗艺,使之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诗艺相互交融,创造出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诗歌精神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 ,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 ,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 ,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当代新诗的画廊里,绿原的诗歌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17岁初登诗坛的绿原歌唱着自己编织的“童话”行走在现代诗歌的征程中,无论其早期诗歌《童话》的梦话迷离,中期诗歌的悲愤激情,还是晚期诗歌的沉郁厚重,绿原始终坚持着执着而又独特的艺术追求。诗人一生诗风的几次转变,但始终有…个无法回避的景观,那就是若隐若现的宗教色彩。正如诗歌评论家张立群指出:“常常时隐时现于诗人作品中的宗教意识以及宗教情怀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雨巷》和《预言》在诗艺特征和诗歌创作资源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意象营造上都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女性形象;诗歌形式都注重音乐美;同时两首诗都受到晚唐诗风的影响,对传统诗歌具有接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滋润着我国历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自古以来风、骚并称并存,犹如南北两朵奇葩,争奇斗妍,竞相开放。比较“风”“骚”,既有共同性特征,又更具各自独特的诗艺风格。“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不绝。“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本文对“风”、“骚”诗风的异同进行了粗略比较研究,以期加深对“风”“骚”个性化诗风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西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出发,对照中国新诗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新诗艺术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既借鉴了欧美诗歌艺术.一部分诗有着明显的欧美诗艺术倾向,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艺,一部分诗中国诗艺术特色突出,已具备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对这两种艺术倾向加以选择,使新诗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案例背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篇文章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预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坚守心灵世界的一隅,言说个人的寂寞、孤独,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诗艺和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