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赤壁之战》一条注释的商榷江复兴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有“悉浮以沿江”句,课本注为:“把(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浮,泛,开动船只的意思。”这里,将“沿江”当作现代汉语的“沿江”解,把“沿”当作介词看待,是值得商榷的。《说文解字》曰:“沿,缘水而下...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四册语文中的杜甫《石壕吏》有两句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教材注:“戍,防守”。一本关于古文难句解释的书还将这句诗译为:“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卫着。”“戍”作防守讲确实是很常见的,教材中就出现过多次,如“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行  相似文献   

3.
在韩愈作品以及汉、唐典籍中“师”“学”并用而不互代,“师”与“学”存在着词义的差异。结合对《师说》文意、语境的分析可知,“吾师道也”句中的“师”,不应当注释为“学习”,而应训为“以……为师”。  相似文献   

4.
《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课本(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注释的:“[槁暴];槁,枯。暴,晒。槁暴,枯干。”这样解释“槁暴”,便成了“槁”有意  相似文献   

5.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俞大絪主编的《英语》第五册(第三版修订本)第七课(SevetaHome Di scipline)中,编者将…the hens had begun to sit 解释为“母鸡开始歙窝”(见课本P86注释21)。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欠妥,有悖于句子的原意,谨在此提出就教于编者。我们先看一下在汉语中“歇窝”与“伏窝”的区别。查《辞海》,“歇”意为“休息”;“歇窝”就是 stop Laying eggs for a rest(母鸡歇窝一般是在冬季);“伏”即  相似文献   

6.
《凤凰涅槃》中“群鸟歌”的最后一节是白鹤的歌,其辞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对“高蹈派”的注释说:“高蹈派,十九世纪中期法国资产阶级诗歌的一个流派,宣扬为艺术而艺术!”。 这个解释,就这个名词来说,当然是不错的;就诗的原意说,似乎不甚相合。 在《凤凰涅槃》中“群鸟歌”,这一节,是凤凰自焚后,群鸟都沾沾自喜,各自炫耀自己的特长,表现出得意之色,似乎“禽中的灵长”已经死了,禽类中就要数我了。岩鹰凶猛强悍,梦想做“空中的霸王”;孔雀有美丽的羽毛,就显示它“花翎上的威光”;  相似文献   

7.
初语七年级下册入选了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饱含爱国深情的作品。作者以火一般的炽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流露出失去美好家园的悲伤,倾诉了对沦丧十年的故土的眷念,发出了为自由而奋  相似文献   

8.
小议“檀板之声无色”——对一条注释的商榷□王保林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室编1996年秋季用书)《柳敬亭传》中对“檀板之声无色”的注释为:“意思是,把伴奏的声音压下去了。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用以点明节拍,后来也用来伴奏。”我认为这一条...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捕蛇者说》中,有一条注释我认为值得商榷。对“苛政猛于虎也”句,课文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无论从柳文的写作意图还是对“苛政”的“政”的诠注看,都欠妥当。《捕蛇者说》写于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株连贬谪为永州司马。具体写作年代虽不可考,但他在永州的十年都在元和之时,由此上溯六十年,该是天宝年间。白天宝至元和这六十年间,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和巨额的军费负担,另一方面地方藩镇割据截留和把持税收,唐中央政权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于是唐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由于死亡、逃徙,全国户口锐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正是在此背景下,有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一文里,有这样几句:“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课本上的注释是:“[刘璋暗(àn)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张鲁在北]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殷]兴旺富裕。[存恤(xù)]  相似文献   

11.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新老高中语文教材均作了收录。现行新教材中对“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一句作了解释,道:“然而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还都不错。”这是不错的;但紧接着说:“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有可商榷之处。远的且不说,单看小说中紧接着这句话的下一句吧:“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如果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死所表现出…  相似文献   

12.
西汉枚乘《七发》“观涛”一节有这样一段: 发怒庢沓,清升逾(足世),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 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选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清升逾(足世)”说:“‘清’,指涛势渐缓,水现澄清;‘升’,升起,‘逾(足世)’,跳跃着越过,‘(足世)’音曳。李善《注》: ‘言初发怒碍止而涌沸,少选之顷(犹今言‘过一会儿’),清者上升,递相逾(足世)也。’”  相似文献   

13.
"辛苦恣雎"应作何解?省编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三册中,《故乡》一课的注释中写道:"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别人,指压迫者和统治者.恣雎,骄奢和放纵.辛苦,在这里有讽刺意义,是说那些人处心积虑地追求剥削和享乐的生活."我认为解释得甚不妥当,有碍于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创作意图等方面的正确理解,大有商榷的必要.在这条"注释"中,我以为有如下三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3年6月第一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我有一个梦想》,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陈立中译的《我有一个梦想》。该译文再现了原作风采,感情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可是,课文第三段译文似有瑕疵。现略述如后,以就教于大方之家。第三段是这样的: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段文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17.
课本韩愈《师说》文后“君子不齿”句中的“不齿”注释,有值得商榷之处,依作者写作的本意当以“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解释为妥。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的确不失为一篇绝美的文字,从历届中学生对其喜爱有加的表现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却有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中间经历了几次教材的改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出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上,按照课文注释的解释,“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此句意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出现了三位秦军将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课文对这三人的姓名足这样注释的:“孟明、西乞、白乙,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姓百里,名视,孟明是字。西乞,字.名术。白乙.字.名丙。”对这条注释.笔者颇有怀疑.既然孟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朦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