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紧密结合.”这将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化和发展,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扩大,它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对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和希望.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科技和经济都将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和实现教育同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呢?  相似文献   

2.
一、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阐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   1 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是当今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表征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工业社会以前 ,人类的生产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 ,它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教育和知识经验的传授虽有一定作用 ,但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 ,人们很难将教育与生产直接联系起来。同时 ,这时的教育是少数有闲阶层人士的特权 ,与社会生产也缺乏密…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探讨吉林省教育委员会陈谟开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21世纪将是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由于新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高度发展,国际竞争激烈、全球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将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是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其中,科技教育是实现该战略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我国的科技教育初见成效的同时,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的干扰、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经济实力的欠缺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提出宁可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解决好教育问题,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并不矛盾。其背景是教育、科技的落后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效益长期低下,其理论依据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经济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6.
用思想和观念创新实现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总书记 9月 8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概念 ,并将教育创新提到了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高度 ,强调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活动必然呼唤教育创新。高等教育作为各类教育的龙头 ,正在逐步走向经济和文…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是一种定向型的教育体制,采用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师资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以培养成为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教师为目的的职业训练。这是一种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高度计划性、集权化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曾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过贡献,但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视野偏窄、知识偏浅、能力偏低,专业思想也不巩固。这样的师资当然很不适应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尤其不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政治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充满创造的信息经济时代,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10)
近年,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专家关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的输入产出。城市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将开辟一个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对新时期经济、科技、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活动快速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文化、科技、社会以及个人生存状态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留学人员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涉及我国留学人员的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事件也屡有发生,中国留学人员海外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拿起教科研这个武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需要,也必须领先于经济生产。那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教育与科学的联系势必越来越紧密。教育需要科学,教师需要科研。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探索者、实验者和研究者。教师...  相似文献   

13.
陈杰 《教育》2008,(4):35-35
近年,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专家关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的输入产出。城市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将开辟一个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科技更加社会化,社会更加科技化。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将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中小学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怎样呢?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1.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目前…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发展直接关联经济的持续增长.宁波市教育部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审时度势在全市启动"科技校园工程"建设,吹响了科技兴校的号角,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和支持.在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战略中,明确学校是培养大批经济建设人才的承载主体.因此,宁波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创建科技校园,培养高科学素养和科技潜才,自然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事业发展,现介绍宁波在建设中小学科技校园的做法供各地借鉴或参与共建.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区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这就迫切要求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改变过去那种只依靠国家政府来办教育的旧模式;加强它与地方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来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才能加速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建立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将成为我国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一、社会主义社区教育之建立与发展1.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即将到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将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由奠基阶段进入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更将是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期,但这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  相似文献   

18.
组建科技教育开发银行 加快科技教育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加速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组建科技教育开发银行是实现科技教育,金融,经济三位一体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科技教育开发银行应按照股份制的模式组建,可在北京设立总行,在必要的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决策体系和独立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加速人才培养,使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正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要求,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研究的指导方针,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和研究的指导思想。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时代,面对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下个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培养和准备大批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