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2.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反动态势和强势行为,鲍罗廷不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对蒋强硬、撤出国民党”的策略和诉求,执意执行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其主要的思想动机就是从苏联的利益出发,意欲维持一个亲苏的、左倾的、强大的“广州政权”。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假倡“和谈”,进行政治欺骗,一面积极准备内战,妄图用武力消灭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为战胜蒋介石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从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在政治上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由对日妥协转向抗日的原因蔡丽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由地区性急剧向全国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5.
刘霞 《历史学习》2001,(3):23-23
1945年8月,正当抗战取得胜利,国共两党关系紧张之际,蒋介石连发三电,相邀和谈。毛泽东当然不会忘记“鸿门宴”的典故,何况不久前蒋介石的发言人还在招待会上称共产党为“人民之公敌”。毛泽东深知蒋介石的底细,因此对于第一次来电极为冷淡,但毛泽东最终还是去了重庆。这从不去到去,当然经历了一个极其审慎而积极的思考和准备过程。归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对日妥协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分析、预测基础上的对日战略总构想的组成部分,战前的对日妥协与全面抗战后的“苦撑待变”本质上是一致的;对日妥协是基于当时中国国情与悬殊的中日力量对比考虑的权宜之计和拖延战术,其目的是“以妥协换时间准确抗日”,本质是立足于最后的“打”的妥协,它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的对外妥协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尽管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使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具有独裁、反民主、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但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会使他最终走上全面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综观苏联政府在抗战前期积极援华实际过程,其积极援华的原因有五:一是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战争总形势;二是远东形势日趋严重;三是苏联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四是以援华为先决条件,防止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增长;五是以援华抗战为苏日谈判的重要条件,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北进”计划。  相似文献   

8.
妥协还是斗争──评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叶昌友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和5月“整理党务案”后,6月9日,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57期上公开发表了《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以下简称《信》)。过去,由于受到共产国际、苏联和对陈...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抗战之初、国共两党进行了联合抗战.然而到了抗战最艰苦的四十年代初,不仅国民党内部的汪精卫一派投降日寇,企图另立政府,而且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派,也已逐渐走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对此,中国共产党于一九四○年二月向全国提出了“三坚持,三反对”的主张,即“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第687页)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然而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时,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只从苏俄自身的利益出发,它制订的“党内合作”的政策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为维护国共合作的关系,不惜牺牲中国共产党而扶植蒋介石  相似文献   

11.
1940年日蒋在香港、澳门的秘密“和谈”,日方代号称之为“桐工作”,又称“宋子良路线”。这次“和谈”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是抗战时期日蒋“和谈”中的一次突出事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抗战时期,日本为灭亡中国,在实施武力征服的同时,对蒋介石政府的政治诱降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1940年,因其推行“桐工作计划”而使诱降活动达到了高峰。日本之所以主动地开展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同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耙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胜利之际,国民党桂系头目李宗仁、白崇裕提出国共和谈的主张,其目的是逼蒋下野,由李宗仁取代蒋介石,国共“划江而治”、“和平共处”,建立桂系的天下。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英国从现实利益出发,把柏林问题的解决看作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主张用和谈乃至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应对未来的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问题上,英国认为,应该先与东德进行积极交涉,如果受阻再实施"空运",或是以承认东德政府的方式来换取危机的和平解决,坚决反对美国军方"有限使用武力"的方案。这种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立场,为后来英国危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成为盟国内部意见分歧的主要力量,对盟国政策和盟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7.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你知道这个重要节日的由来吗?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因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忙于“反共”、“剿共”,在台湾问题上对日妥协。蒋介石只敢在国民党高层内部表态:台湾是我们的领  相似文献   

18.
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政府蒋介石之间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又有统一合作的一面。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不仅为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献计献策─—团结抗日,共同御侮;而且反对“华北自治”,劝止调停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一切无疑对稳定局势、增进民族团结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观点认为,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中山舰事变”中实行不反击而妥协的退让政策,这是失策。本文分析的结果认为:事变后进行反击的条件不充足,只有妥协一途,但在蒋介石迫诱和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实行了一条妥协退让以容忍同蒋介石修和的政策,而不是妥协退让以准备独立的武装力量同蒋介石对抗的政策,这才是失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